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果蔬保鲜手册

菠萝黑腐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254页(1549字)

黑腐病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常见的菠萝贮藏病害,田间也可发生,不同年份、不同地块的发病率差异较大。

1.症状

未成熟或成熟的果实均可受害。通常在田间无显着症状,但收获后堆放贮藏期间,果实因感染此病而败坏,故成熟果发生较多。感染先出现于果柄切端,靠切口的果面初为暗色水渍状软斑,后扩大并互相连接,发展至整个果面,呈暗褐色,无明显边缘的大斑块,内部组织变软,水渍状部分与健康组织有明显的分界,果轴及其周围发黑,向上扩展,组织逐渐崩解,发出特殊的芳香味。后期病果大量渗出液体。

2.病原

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中的奇异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 paradoxa(de Seynes)v.Hohnel,有性世代为子囊菌Ceratocystis paradoxa(Dade)C.Moreau。田间发现的均为无性世代。子囊壳在菠萝上不易产生,可能与此菌为异宗配合真菌有关。无性世代在PDA上菌落平展,初灰白色,后转为黑色,产生两种孢子:外生的厚壁孢子与内生的分生孢子。厚壁孢子3~8个串生于孢子梗顶端,桶形至倒卵圆形,初黄褐色,老熟时褐色,单胞,壁光滑;内生孢子长方形或矩圆形,无色,单胞,在分生孢子的瓶梗状产孢细胞中内生,成熟时依次推出而成串;分生孢子梗自菌丝侧生,无色至淡榄色。

本菌生长温度最低7℃,最高37℃,最适28℃,病菌只能从伤口侵入寄主。除菠萝外,还可危害甘蔗、油棕、可可、椰子、槟榔、芒果及香蕉等热带作物。

3.侵染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或厚壁孢子在土壤或病组织中越冬。厚壁孢子可在土中存活4年之久,并借雨水溅射及昆虫传播,遇适当寄主时萌发侵入伤口危害。在贮运期间,则通过接触传染而蔓延至健果上,故罐头厂内大量堆积的菠萝最易严重发生病害。

4.发病条件

(1)收获时,果柄的切口是病菌入侵的主要途径。摘除冠芽过迟,伤口大,难以愈合,也发病较多。

(2)冬菠萝遭低温霜冻,运输途中鲜果被压伤或抛伤,采收后堆聚受日灼等增加发病。

(3)温度23~29℃,果实黑腐发展最快。

(4)较甜的品种比较酸的品种病重。

5.防治方法

(1)根据果实成熟先后,分期分批采收。采收过程中(包括分级、包装、称重、运输)必须轻拿轻放。

(2)采后防止日晒。最好24h内将果实运进工厂及时加工,或贮入7.2℃冷库中。

(3)采收时每割一个菠萝,割刀先在消毒液内浸一下,有明显防治效果。但这样采收速度减慢,可在果实基部裂缝处,被摘除冠芽凹陷处及其他伤口处,滴以苯甲酸等消毒液,亦有效果,但不如逐个割收时消毒割刀效果好。

(4)采后以特克多1000mg/kg浸泡5min,防效良好,或将果柄切面浸渍含10%苯甲酸的酒精或农药抑霉唑,亦可防治黑腐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