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果蔬保鲜手册

栗种仁斑点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276页(1689字)

栗种仁斑点病又称栗黑斑病,主要发生于贮运期。在栗仁上形成坏死斑点,使栗仁变质或腐烂,严重影响栗实品质。

1.病斑

栗种仁斑点病的症状主要表现有以下3种类型:

(1)黑斑型。在种仁表面产生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坏死斑点,黑褐色、灰黑色至炭黑色。病部深入种仁内部,切面呈灰白色、褐色、灰黑色、炭黑色等。部分病粒切面有灰白灰黑色的条纹状空隙。

(2)褐斑型。在种仁表面形成深浅不一的褐色坏死斑。

(3)腐烂型。种仁呈褐色或黑色干腐或软腐。

在上述3种症状类型中,前两类约占90%左右,前期以褐斑型居多,后期则以黑斑型占多数。

2.病原

栗种仁斑点病是由多种真菌混合侵染所引起的病害。据河北农业大学研究鉴定(1988),主要有4种真菌: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链格孢菌Altet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镰刀菌即:茄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App.et Wr.,三隔镰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Corda)Sacc.,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om;扩展青霉菌Penicillium expansum(LK.)Thom。此4种真菌均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和链格孢菌主要导致黑斑型症状;镰刀菌、青霉菌主要导致褐斑型症状,而腐烂型则是它们的后期症状。据河南农业大学等(1993)报道,从病栗中分离出11种真菌及1种细菌,其中以小穴壳菌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炭疽菌和红粉菌Trichothecium roseum(Bull)Link为主。

3.侵染途径

病菌可在落地栗苞及树上病枯枝中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通过套袋试验观察,病原菌从6月上中旬至7月下旬已侵入栗实,至采收、贮运期才发病,有潜伏侵染现象。

病害出现于板栗近成熟期,但发病率较低,成熟至采收期病粒稍多,在常温下沙藏及贮运过程中,病情迅速增加,经过15~25d到加工期达到发病高峰,此后由于气温降低,病害不再增加。

4.发病条件

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温度、栗仁失水、栗瘿蜂发生轻重、树龄、树势、栗果成熟度、机械伤害等因素密切相关。沙藏温度25℃左右,对病害发展有利,15℃以下显着抑制病害的发展速度,5℃以下病害基本停止发展。栗仁表面失水加速病斑扩展,但过度失水并无明显影响。栗瘿蜂危害严重,病害发生也重。幼树、健壮树发病轻,老弱树发病重。早熟早采发病重,晚熟晚采发病轻,采收、贮运过程中机械损伤多,加重病害发生。

5.防治方法

(1)加强栗树管理,增强树势,避免栗瘿蜂等危害,提高树势抗病力,是预防此病的基础。

(2)从6月中旬开始喷药,15~20d喷一次,共喷3次,可选用50%退菌特800倍液。

(3)降低贮运期温度,保持栗仁正常含水量,减少机械伤口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用7.5%盐水汰除病粒效果较好。也可试用漂白粉等对人畜无毒的药剂浸种。

上一篇:草莓灰霉病 下一篇:果蔬保鲜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