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长骨化脓性骨髓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急诊影像诊断手册》第163页(1324字)

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常继发于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细菌经血液转移至长管状骨的干骺端,产生炎性浸润,形成脓肿,然后向骨髓腔蔓延,亦可经骨皮质的哈佛氏系统侵及软组织形成软组织脓肿。炎症刺激骨膜引起骨膜增生,脓肿掀起骨膜,形成骨膜下脓肿,并切断骨膜血管,另一方面化脓性细菌血栓也中断骨内营养血管,均可导致大片死骨形成。临床多见于青少年和儿童,起病前常有外伤、感染病史,如扁桃腺炎、中耳炎等病史。起病急,早期就有全身中毒症状,寒战高热、白细胞计数升高,其突出的症状是患处出现红、肿、热、痛,并发生功能障碍。

【X线诊断】

本病早期只有软组织的变化,主要为软组织炎性反应和淋巴、静脉回流受阻改变,表现为软组织肿胀,肌层与皮下组织分界模糊或消失,肌束间隙模糊或消失,肌层与皮下组织间出现网状及条状影像。

发病10~14天左右,在骨髓腔内形成脓肿。软组织仍有早期改变外,干骺端骨松质内可见虫蚀状或斑片状骨质破坏区,出现少量与长骨骨干平行的薄层骨膜反应,骨质出现疏松改变。发病2~3周后,干骺端骨质破坏范围扩大,骨皮质甚至全骨出现弥漫性骨质破坏。骨膜反应明显,呈平行状、花边状或葱皮状,骨膜下新骨增多包围骨干,形成骨包壳阴影,病骨增粗,密度增高,边缘不规则,其中出现死骨,可合并病理骨折和化脓性关节炎改变。

【CT诊断】

急性期可见由骨髓腔内水肿、充血所致的骨髓腔内密度增高影。偶见小灶性骨小梁丧失区,常见骨膜反应,其周围软组织肿胀,肌间隙模糊。

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常见由骨质破坏所致低密度区,内可见大小不一的高密度死骨。偶见骨髓腔内极低密度气体影,围绕骨皮质的高密度的骨膜增生。慢性修复期骨皮质显着增厚,骨髓腔内密度增高。

Brodie脓肿是一种局限性的化脓性骨髓炎,CT可显示低密度的局限性骨质缺损区,边缘骨质硬化,密度增高。

【MRI诊断】

急性期由于急性期化脓性骨髓炎的水肿、渗出、充血及坏死引起骨髓水分增加,骨髓组织T1、T2值明显延长,病变区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或中等信号。与短T1的正常骨髓形成清楚的对比。早期T1加权像上低信号区与正常骨髓边界模糊,当骨质破坏时病变边界清楚。在T2加权像上病变区信号增高。周围软组织肿胀,肌间隙脂肪线及皮下脂肪边界不清。骨膜反应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为低信号影,有时与骨皮质不易区分。

慢性期表现为骨皮质不均匀增厚,在T1或T2加权像上均为低信号。松质骨内渗出或肉芽组织增生在T2加权像上可见不均匀的高信号改变。死骨在T1加权像上可呈低、中、高信号,而在T2加权像上则多为高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