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三甲酚酯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常见有毒和危险化学品手册》第423页(1516字)

【别名】 磷酸三甲苯酯。

【理化性状】 磷酸三甲酚酯〔(CH3C6H4O)3PO,C21H21O4P〕系各种异构体的混合物。为无色无嗅液体,稳定,不易挥发。能与醇、苯、醚等普通溶剂相混溶,不溶于水。有邻位、间位及对位三种异构体。分子量368.36,沸点420℃,相对密度范围1.172~1.182(20/4℃)、1.162(25/25℃),凝固点-35℃,折射率1.5560(25℃),闪点225℃。

【危险情况】 (1)本品有中等毒性,吸入或经皮肤吸收会引起中毒。邻位异构体磷酸三-邻-甲酚酯毒性最大,它在空气中的容许浓度美国提出为0.1mg/m3。(2)易燃,燃点410℃。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我国有资料记载为3mg/m(1)

【用途和接触机会】 本品用作气相色谱固定液;用于芳烃、酚类异构体、卤代物和硫醇等的分析;用作硝化纤维、树脂、假漆、涂料等的溶剂,氯化橡胶、乙烯基塑料、聚苯乙烯、聚丙烯和聚甲基丙烯酯的增塑剂,各种天然树脂等的粘合剂,合成润滑剂和汽油的添加剂,热交换介质,水力系统用流体,防火剂,回收炼焦废水中的苯酚。

【侵入途径】 邻位异构体蒸气或烟雾(尤其加热时)吸入;液体经皮肤吸收,摄入,与皮肤和眼接触。常见的中毒是由于摄入了污染有邻位异构体的食物所引起。很少报道从事这些物质作业的工人发生神经病学症状。以磷示踪的衍生物对人体实验研究表明,仅服用量的0.4%被吸收。

【侵害部位】 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有害影响和中毒症状】 吸入、吞服或通过皮肤吸收所引起的主要影响在神经系统,毒素毒害灰质前角细胞和锥体道以及末梢神经。急性暴露后,潜伏期3~30天,观察到胃肠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伴发肌肉疼痛,出现手指、足趾、腿和臂麻痹和腓肠肌麻木,以后出现肌肉萎缩现象,手和足下垂。慢性中毒时,胃肠症状极轻微,在长时间的潜伏期后,产生多发性神经炎,出现手、足的指和趾端及腿肌肉弛缓性麻痹,恢复缓慢。常伴有感觉减退,未丧失括约肌控制。

【急救】 此化学品如溅入眼中,立即用水或洗眼剂冲洗;如接触皮肤,用肥皂和水清洗;如大量吸入,立即移离现场至新鲜空气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如误被吞服,催吐,洗胃,给予医学观察,严重者不进行催吐,立即送医院治疗。

【防护措施】 生产设备应密闭,防止泄漏,操作人员操作时应穿防护工作服。工作者如皮肤被弄湿或受到污染,应迅速冲洗。可渗透的工作服如被弄湿或受到污染,迅速脱去。

【医学监护】 就业前和定期体检应包括对神经系统(尤其四肢)的检查鉴定,了解在其他有机磷酸酯、农药或神经中毒剂中的暴露史。

【测定方法】 在空气中的测定:用滤材采集试样,乙醚处理,气相色谱法分析。

【贮存】 用玻璃瓶或金属桶盛装。存放在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贮运中小心轻放,切勿倒置,防止碰撞。

【运输要求】 本品系有机有毒品。危规号:82013。按有毒化学品规定贮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