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肉类工业手册

肌肉的色泽变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肉类工业手册》第152页(743字)

动物的肌肉肉色因动物种类及部位不同色调有深浅之别,一般呈鲜红色。肌红蛋白为肉自身的色素蛋白,肉色的深浅与其含量多少有关。

肌红蛋白中铁离子的价态(Fe2+的还原态或Fe3+氧化态)和与O2结合的位置是导致颜色变化的根本所在。在活体组织中,肌红蛋白依靠电子传递链使铁离子处于还原状态。屠宰后的鲜肉,肌肉中O2的缺乏,Mb中与O2结合的位置被H2O所取代,使肌肉呈现暗红色。当将肉切开后在空气中暴露一段时间就会变成鲜红色,这是由于O2取代H2O而形成氧合肌红蛋白(oxymyoglobin,MbO2)之故。如果放置时间过长或是在低O2分压的条件下贮放则肌肉会变成褐色,这是因为形成了氧化态的高铁肌红蛋白(metmyoglobin,MMb)(图1-6-9)。这一变化也是肌肉在成熟过程中的色泽变化。

图1-6-9 铁离子的价态与肌肉颜色的变化

由此可见,肌红蛋白由于O2的存在可变成鲜红色的MbO2或褐色的MMb。这种比例依O2的分压而定,氧气分压低,则有利于MMb的形成;而氧气分压高,则有利于MbO2的形成。这种变化在活体组织中由于酶的活动电子传递链而可使MMb持续地还原成Mb。但动物体死亡后,这种酶促的还原作用就会逐渐削弱乃至消失。

屠宰后肌肉的色泽变化,如不形成氧合肌红蛋白,则这种肉无法形成美丽的鲜红色。在这种情况下,肌肉pH一般皆高于5.4~5.6,这与呼吸氧化酶的活性有关。一般肉来讲,切断后呈鲜红色,进行肉的成熟时,则变成褐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