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的动物模型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普及出版社《麻风病实验室工作手册》第127页(12458字)

一、免疫正常小的足垫感染模型

(一)一般特点

1.足垫接种ML后,肉眼检查无变化。

2.ML在小鼠足垫中增殖的基本特点是缓慢而有限的增殖。每足垫接种菌量为5×103~1.0×104/0.03毫升,一般经6~8个月后,麻风菌可增殖至106。其生长曲线可分为四个时期:(1)缓增期 从接种至3~4个月。(2)对数生长期 接种后5~8个月,菌数直线上升,足垫菌数达到顶峰,比接种时菌量增加50~1000倍。(3)平顶期 菌数基本稳定,或有少量增减。(4)衰退期 细菌数量明显下降。菌在对数生长期所需世代时间平均为12~13天,ML的世代时间短于此值的菌株称为“快株”,长于此值的称为“慢株”。

3.组织病理变化。ML主要见于皮下、横纹肌及肌间结缔组织的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和肌纤维内。在接种早期通常无明显的细胞反应,以后随着菌量的增加逐渐出现以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可类似于人BB-BT的病变。接种ML后一年内,神经附近虽有细菌增殖和细胞浸润,但未见神经受侵,仅在接种ML一年后的足垫神经束膜及雪旺氏细胞内见到麻风杆菌。

4.足垫中ML增殖和接种菌有关。MI愈高,成功率亦愈高,如治疗后MI降低,成功率亦减少;MI接近于零时,大多数不生长。但如未经治疗病例,MI为零,也可出现ML增殖。接种菌量为106,则无增殖。

5.小鼠足垫中增殖的菌经过各项鉴定,结果均与ML一致。药物敏感试验也与临床相符。

6.足垫中增殖的ML可以在动物中连续传代,传代菌的生物学特性不变。

7.接种菌无论来自瘤型或界线类麻风病人组织,足垫感染的结果相同,提示ML无毒力或致病性差异。

足垫感染成功的关键,不仅是选用了低体温的足垫作为接种部位,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前人传统的观察方法,不是仅以有无皮损、溃疡或结节等作为指标,而是用精密的计数方法来判断接种局部菌量的变化。

(二)实验方法

1.取材方法、标本的保存和运送

取材方法 (1)活检法:此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选择麻风病人皮损的活动性部位,用外科手术方法切取活体组织或用皮肤钻孔法取材。(2)切刮法:选择BI和MI高的皮损部位一处或几处,先将取材部位的皮肤表面进行消毒,然后用切刮查菌方法刮取组织浆液(或稍带组织碎片)按无菌操作要求立即放入置有1~2毫升保存液的灭菌小瓶中,然后制备成接种菌悬液。

标本的保存和运送 采取标本后应立即放入灭菌的有Hanks缓冲溶液(pH7.0)或生理盐水的小瓶中,如加入0.1%血清白蛋白或10%甘油等保护剂,对保存菌的生活力有利。标本瓶的运送需用冰壶冷藏保存,并尽快运送到实验室做接种,离体时间越短越好。如果暂时接种动物有困难,应将标本放深低温保存。

2.接种前标本的处理(1)用灭菌的Hanks氏缓冲溶液或生理盐水将活检组织冲洗3次;(2)在低温(冰浴)下把组织剪碎,研磨成菌悬液;切刮液也应稍加研磨后制成均匀悬液;(3)将菌悬液低速离心(1000~1500转/分),5~10分钟(除去组织块及菌团)。取上清液作菌计数。

3.接种菌量和途径 经计数后的细菌上清液,用生理盐水或Hanks液稀释成每0.03毫升内含菌5.0×103~1.0×104接种液。作单侧或双侧后足垫皮下接种(用载有号针头的微量注射器吸取菌液,针头在足垫后部刺入皮下并向趾尖方向进针或从足垫第1、2趾间刺入皮下向跖后部进针后推注菌液,见照片13)。

照片13

4.小鼠足垫菌计数方法

(1)谢泼德(Shepard)氏方法

制备鼠足垫匀浆

1)把要作足垫菌计数的小鼠处死并使其背朝上放于解剖板上,将接种足的腿部用动物钉固定,足底向上。用液体肥皂擦一遍足底,再用自来水淋净后,用灭菌蒸馏水淋干净(可用吸管或滴管冲洗)。用灭菌纱布将足垫擦干。

2)左手用止血钳夹起皮肤,右手用解剖刀(15号刀片)自踝关节(无毛处)向趾尖取下皮肤(照片14),放在灭菌平皿中(预先已放有0.15毫升普通Hanks液),此为第一刀。第二刀取下趾浅屈肌及肌腱。第三刀取趾深屈肌,需将刀平持,将刀插入趾骨与肌肉之间(照片15),然后向趾尖方向分离所有肌肉,再将肌肉向上翻,自踝关节处切下。所有组织放在灭菌平皿中和0.15毫升Hanks液一起充分剪碎成为粥状。

照片14

照片15

3)将组织用剪刀挑入盛有2毫升Hanks液的Mickle杯(振荡杯)中(杯中放有小玻璃珠),然后放入振荡器,以5毫米振幅1分钟,以打碎组织,使菌混悬于液体中。

4)将经过振荡的组织连同Hanks液吸到一个中试管中,吸时量取其体积(此时体积<2毫升,一般在1.8~1.9毫升,菌计数公式中用A表示)。往中试管中加入普通Hanks液使总量恢复到2毫升。加入10%牛血清白蛋白溶液(BSA)0.02毫升,使在足垫匀浆中的含量为0.1%(在此之前仅用普通Hanks液是为了防止起疱)。再在Mickle杯中加入含有0.1%BSA的Hanks液0.48毫升(加上前面的0.02毫升10%BSA,总容量为2.5毫升)与剩余的组织混匀一起吸入中试管。

5)将上述匀浆吹打数十次,然后直立沉淀2分钟,使组织块沉淀。

6)小心地将上清吸入小瓶中备用,并记录其容量(菌计数公式用B表示),如不到2.0毫升,则用0.1%BSAHanks液补充至2.0毫升。

制备菌计数涂片:

1)取0.2毫升匀浆于一小管内。在直径为1.0~1.13厘米圆框的载玻片上,用容量为10微升毛细管加福尔林牛奶;再以另一毛细管从上述小管中吸取匀浆滴于框内。用白金针和匀,使其在圆框内成均匀涂膜,一份标本在一张玻片上制备3个圆膜。自然干燥;

2)将已干燥的涂片放入盛有福尔马林的平皿中,固定3分钟;

3)将已固定的涂片放于沸水锅盖上加热2分钟;

4)在涂膜上覆盖酚明胶液(明胶2克,水400毫升,液体酚2.24毫升),将玻片竖起,尽量使多余的明胶液流尽,不然明胶膜过厚妨碍脱色;

5)再将涂片加热2分钟;

6)福尔马林固定3分钟;

7)再加热2分钟。

染色:在涂膜上滴加碱性复红液后置室温染20分钟。盐酸酒精脱色,美蓝复染1分钟,染色涂片数不宜多于4张。

镜检:

1)先用低倍镜找出小圆框的边缘,再用油镜数菌。

2)从左到右沿赤道线逐个视野观察。

3)记录视野数及所见菌数。

4)计算:求出直径的平均油镜视野数d及每个油镜视野的平均菌数n,按公式d2×n求得圆膜的平均菌数,因此每足垫菌数为:

(2)改良的大头针法:制备鼠足垫匀浆按Shepard氏法剥离鼠足垫组织。用玻璃组织研磨器将足垫组织研磨成匀浆,每足垫加入1毫升Hanks缓冲溶液或生理盐水。

制备菌计数涂片 取0.3毫升足垫匀浆加入等量血清酚水(2%动物血清,用0.5%酚水溶液配制),用吸管吹打使之均匀,再吸0.3毫升于直径为1.0厘米玻璃凹槽内。用经标定的大头针蘸液点片(照片16),点片时需借用腕力,稳而快,方向垂直。自然干燥。

照片16

固定及染色:

1)福尔马林固定3分钟。

2)加热2分钟。

3)滴加石碳酸复红液后加温至42℃,计算时间。

4)继续加温至50°~60℃,直至15分钟。严防染液干掉,注意随时补充染液。

5)背水流方向慢慢漂洗。

6)取出玻片,用1%盐酸酒精脱色,漂洗。

7)用1%美蓝水溶液复染1分钟,漂洗。

8)取出玻片置室温自干。

菌计数:

方法一:

1)在染过色的涂片上,每片选择4个等大(或接近)、圆而厚薄均匀的涂膜作菌计数用。

2)先用低倍物镜(8×,10×)寻出涂膜的大致中心,并使之符合于视野的中心。

3)在一侧目镜内放入为该镜校定过的计算方孔。

4)测定涂膜的直径长度(D)。

5)记录沿涂膜赤道线方向的总菌数(N)。

6)根据4个涂膜的检查结果,取其平均值即为每张涂片菌数/毫升。

7)计算公式如下:

计数液所含菌数=D×N×C(常数)/毫升

形态完整的针帽,其直径为1.66~1.70毫米,其平均传液量为4.1×10-4毫升

L为规定的显微镜 在规定的目镜、物镜等放大倍数的条件下,计数方孔在涂片上的长度为0.1毫米。方孔长度<0.1毫米也可使用此计算公式。

计数液之菌数=D×N×38.3×103/毫升

方法二:

将用大头针点出的玻片,在低倍镜下选择4个均匀圆整的涂膜,用油镜沿每个涂膜纵横两个方向的直径逐个视野检查,求得直径的平均油镜视野数d及每个油镜视野的平均菌数n,按公式d2×n求得涂膜的平均菌数,再由以下公式计算每毫升菌量:

1)瑞得雷氏石炭酸复红液配方:

碱性复红 0.6克

纯乙醇 10.0毫升

石碳酸 5.0克

蒸馏水加至 100.0毫升

具体配制方法:(a)将石碳酸5克溶于90毫升蒸馏水中;(b)将碱性复红0.6克在乳钵内边加乙醇边磨,作成乙醇溶液;(c)将上述两液均匀混合。

2)脱色剂:1%盐酸酒精溶液(70%乙醇99毫升,浓盐酸1毫升)。

3)复染剂:1%美蓝水溶液。

(三)鼠足垫接种注意事项

1.接种时注射量要准确,并避免菌液外溢。菌计数方法要精确、可靠。

2.自病人取材时,为避免杂菌污染,要远离溃疡部位并严格消毒;要在病人没有ENL的情况下取材。

3.要注意排除正常小白鼠自然带抗酸杆菌(AFB)的可能性和严格控制各种非麻风性分枝杆菌感染以及小鼠之间交叉感染。

4.实验所用器材要严格消毒处理,严防所用器材被AFB污染,尤其在菌计数操作过程中所用过的吸管、玻片和研磨器等器材应干烤(140°~160℃,1~2小时),使有可能沾上的AFB炭化,避免造成假阳性。

5.鼠种和动物房温度质量好的纯种鼠和杂交鼠均可采用,但是必须选用对ML易感的鼠种。据Shepard报告,动物房温度对ML生长有明显影响。如动物房温度为20℃(15°~25℃)时,足垫温度为30℃,ML生长最迅速;动物房温度为10℃或30℃时,足垫温度为25℃或36℃,ML生长缓慢;动物房温度为4℃或35℃时,则ML不生长。由此可见,室温可影响ML在鼠足垫中生长。

(四)鼠足垫感染模型的优缺点

麻风杆菌在小鼠足垫中增殖,具有规律性、特异性和敏感性,这在麻风防治研究工作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小鼠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无需复杂的操作技术即可用于试验。此模型的缺点是ML在小鼠足垫内生长缓慢,许多实验常需一年,甚至更长。ML在足垫内仅为有限繁殖,缺乏象在病人中那样的严重侵犯神经的病变,也不能发生瘤型麻风病变,因此很难用于对麻风病的深入研究。

二、免疫抑制的T/900R小鼠模型(简称T/R小鼠)

为克服宿主动物的免疫反应对ML增殖的抑制作用,Rees等人研究成功了降低免疫力的小鼠足垫感染模型。其方法是将出生后6周的小白鼠摘除胸腺,2周后再全身照射接近致死量X射线(900拉德),并立即按1∶3比例输入同种小鼠骨髓。2~4周后用104ML接种小鼠足垫。ML在T/R小鼠足垫中对数生长期的世代时间虽无明显改变,但对数生长期能延长到接种后13个月,故比免疫正常小鼠的菌量增高100~1000倍,可达108或更多,接种菌量106亦可增殖。以后感染可扩散到耳、前后足、尾巴和鼻等部位。在感染后期约有5%T/R小鼠的足垫部位产生结节性肿胀。病理组织相呈现瘤型样改变,一部分结节最后形成溃疡。若给T/R小鼠静脉内接种3×107ML,可造成严重的系统性感染。19个月全身总菌量可达1010以上,95%的菌集中于鼻、耳和前后足。鼻分泌物排出大量ML。照射900拉德X线致小鼠造血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需24小时内静脉输注骨髓以修复造血系统,故必须用纯系小鼠。为减少动物死亡,在照射X线时用铅板保护一条肢体或将X线照射分5次进行,每次200拉德,每2周照射一次。这两种改良方法均不需要输骨髓,也可采用非纯种小鼠。

免疫抑制处理的T/R小鼠固然可以产生类似瘤型麻风的病变,周围神经也有严重感染,但是此种动物饲养过程中死亡率较高,并易出现消耗病。晚近,T/R小鼠已用于麻风持久菌的研究。

三、新生期摘除胸腺的路易斯大白鼠(NTLR)模型

免疫正常大白鼠对ML易感性较小白鼠低。但是NTLR能提高对ML感染力。Fieldsteel等用近交系新生期路易斯大鼠在生后24小时内,采取冰浴麻醉方法,在放大15倍的立体生物显微镜下切除胸腺。手术后保暖直至动物呼吸恢复正常再放到母鼠处。4周后断奶,在此之前需在无特定病原体(SPF)环境下进行饲养。NTLR一般可存活2~3年。

用5×103ML感染NTLR足垫,一年后足垫中ML的增殖可达到高峰,约为108条/足垫,并且ML在足垫内能持续保持对鼠的感染力达到2年以上,而免疫正常小鼠或大鼠接种同样菌量,菌数达到高峰后活力会迅速下降。已证明用50条对数生长期的ML混合在107条死菌中,仍能出现增殖。因此,NTLR模型可用于发现麻风病人经治疗后残存的少量活菌和实验化疗研究模型,并为临床短期治疗研究提供监测手段。

NTLR是免疫抑制不完全的啮齿动物,能长期存活,不会发生消耗症。但是对ML的易感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有一部分动物对ML的反应和正常大白鼠并无区别。NTLR经足垫感染后出现播散较迟。

四、裸鼠模型

且前应用于ML动物接种的裸鼠有裸小鼠及裸大鼠两种,但是,通常使用裸小鼠。因此文中叙述均为裸小鼠模型。

(一)裸鼠的一般特征

裸鼠是一个自发基因突变品系,全身无毛,偶见背部有稀疏、纤细、卷曲的短毛。无胸腺或仅留残迹(照片17)。毛囊发育不良、角化异常、皮薄、光滑或有皱折。新生小鼠在3周后生长明显迟缓。抵抗力低下,在常规环境下只能生存15~26周。但饲养在SPF条件下,通过滤入无菌空气和饲以经过高压蒸汽灭菌水和食物,一切用具都经过严格消毒,可以使裸鼠寿命延长。裸鼠具有高度的T淋巴细胞缺损,因此,对某些病原体易感。

照片17

(二)实验技术

1.建立SPF屏障系统 在裸鼠麻风模型实验中,通常使用塑料薄膜隔离器以建立隔离屏障(照片18)。

照片18

(1)隔离器内物品的排列

1)每个隔离器内可横排5个小鼠鼠匣,并自右向左编号。每个鼠匣位置应相对固定,不要随便更换。

2)在隔离器的进风口附近放置干净的饲料和垫料,在出风口附近放置待传出的脏物,当有湿的脏物或垫料过多时,应伺机传出。

3)水瓶放在远离操作者一侧,添加饮水时须用完一瓶后再启用第二瓶。空水瓶放于出风口侧。

4)空鼠匣盖上,一般将饮水瓶口向上放置,以便识别。

5)每次操作完毕后,必须清理隔离器内部,使之保持整洁。

(2)隔离器内的工作常规

1)原则上规定每周更换垫料两次,以保持鼠匣内干燥。如果发现饮水瓶漏水,应立即处理,并更换已湿的垫料。

2)每天定时检查饮水瓶,缺水要及时补充,不出水的水瓶需及时矫正。每次加水不宜过多。一般加水至瓶的60%左右为宜。

3)及时补充饲料,但每次加料不宜过多。

(3)隔离器室的工作要求:进入隔离器室要更换衣、帽及鞋,各种物品应保持整洁。操作时留下的废物应及时处理干净。污染物品要尽快作消毒处理,死亡的感染动物要焚烧。可用0.1%新洁尔灭液擦洗隔离器薄膜表面及门窗,用0.2%过氧乙酸拖擦地面,并用2%过氧乙酸液作为连接袖内部和传送筒、运输筒与外环境接触处的喷雾消毒剂。

(4)SPF屏障系统的微生物检测

1)要定期对传入隔离器内灭菌饲料、垫料和水等取样作细菌培养。

2)定期采集裸鼠的新鲜粪便送作细菌和寄生虫检测,并用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湿棉拭子涂抹隔离器内壁、手套和出、进风口等处作微生物检测。

3)发现动物意外死亡,要及时解剖检查,必要时,对动物要作系统性检验,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SPF屏障系统需要排除的微生物及寄生虫为沙门氏菌、结核分枝杆菌、假结核耶尔森氏菌、皮肤真菌、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脱脚病病毒、肺炎支原体、柯希氏棒状杆菌、亲肺巴斯德氏菌、支气管败血性鲍特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念珠状链杆菌、Tyzzer氏病原体、肺炎链球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德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枸橼酸杆菌、大肠埃希氏菌O115a、CK(B)、体外寄生虫、绦虫和线虫。

2.麻风杆菌感染裸鼠的途径和接种菌量

(1)感染途径:裸鼠经静脉及皮下接种ML均可致严重的系统性感染。新近报告,ML接种鼻内和上唇内也可获得成功。由于ML优先在足垫中生长增殖,因此,通常选择足垫皮下感染途径。

(2)接种菌量:用ML为102~2.5×107条菌/足垫感染裸鼠,最后出现类似生长曲线。裸鼠最高接种菌量为107~108条菌/足垫,因此,有利于从大量死菌中发现少量残存活菌。ML接种不同株的裸鼠,其实验结果也相似。

(三)麻风模型特点

麻风杆菌静脉感染裸鼠后,发现99%AFB可在前后足垫和耳部找到。裸鼠感染ML10个月以后外观可出现足垫肿胀,此时足垫菌量可达到1010,菌量的增加往往同足垫肿胀平行。ML感染裸鼠后,从接种部位向低体温部位播散,鼻、耳、尾部、眼睑、未接种足垫、睾丸以及鼠蹊部和腋淋巴结都可找到ML。外周神经和体内大部分内脏器官也均受侵犯。

足垫、眼睑、耳垂、尾和鼻的损害取材作病理检查见到瘤型样病变,由含大量ML的泡沫细胞和组织细胞构成,伴有许多大小菌团。含菌的巨噬细胞浸润最终代替了横纹肌及其它组织。巨噬细胞内的ML形态指数为10~50%。ML可出现在神经束膜细胞、雪旺氏细胞、横纹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在播散性感染中,ML存在于肝的枯否氏细胞、脾、肺和淋巴结中。感染的最后阶段,在尾、骨髓、耳、皮肤、鼻、舌和内脏器官组织中均能见到巨噬细胞肉芽肿。在耳组织的软骨部位也出现巨噬细胞肉芽肿,巨噬细胞、软骨膜细胞及软骨细胞中均可见到菌。据报告,裸鼠感染ML565天后,除了中枢神经系统外,几乎所有器官都可发生瘤型病变。

(四)裸鼠模型的优缺点

鉴于裸鼠的细胞免疫功能缺损,因此,对ML高度易感,能产生多菌型麻风病变。此模型可用于监测麻风病人经化疗后的残存活菌(持久菌),此外用作麻风实验化疗和麻风免疫研究等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裸鼠感染ML后,菌在动物体内出现高度增殖,菌量高达>5×1010/克组织,在菌播散部位也能发现大量ML。因此,在无犰狳地区进行麻风实验研究时可选用裸鼠作为ML来源。而且裸鼠对ML的传染性一致,而犰狳的个体易感性则不同;裸鼠无其它微生物污染问题,而犰狳的组织经常受污染。这些方面体现了裸鼠模型作为ML来源比犰狳优越。ML能稳定地在裸鼠体内保存,容易反复传代,保留菌种。主要缺点是动物要饲养在SPF条件下,所需费用较大。近年有报告,裸鼠在无SPF动物房内也可存活及繁殖,值得进一步研究。

五、犰狳模型

(一)生物学特性

九带犰狳(Dasypus novemcinctus,Linn)是20余种犰狳的一种(照片19),属低等哺乳动物。产地限于美国南部、墨西哥、中美及南美大部分地区,至今未见犰狳可人工繁殖的报告。野外捕获的犰狳约有80%适合于驯养,驯养3~6个月后即可接种。成年九带犰狳重3~5.5公斤,不冬眠,栖息的最适温度为20°~25℃;体温低(直肠温度为30°~36℃),其低体温可能使淋巴细胞功能受到损害;寿命长(12~15年),有利于麻风病的研究;对多种病原体易感;固定的单卵四胎,有助于研究遗传易感性。

照片19

(二)麻风模型特点

九带犰狳经皮内、皮上划痕或静脉内接种ML14个月后,60%以上的犰狳可出现播散性瘤型麻风病变。高菌量静脉接种犰狳,阳性率可高达88%,并且达到严重感染所需时间也明显缩短。尤为特殊的是九带犰狳可出现麻风性肺炎(肺泡内有大量含菌的泡沫细胞),食道和脑膜也有累及,骨髓病变也比瘤型患者严重和广泛得多。ML在犰狳体内大量增殖,每克组织含菌量是瘤型麻风病人的10~1000倍。感染ML308天后,肝、脾、淋巴结和皮下麻风瘤每克组织的菌量即达108~1010。犰狳组织不仅含菌量高,MI亦高,内脏菌的MI一般为12~38%。感染ML的犰狳可产生酚糖脂1的抗体。

随着接种菌量增加,犰狳的平均存活期缩短,病死率上升。皮内接种107条菌平均存活802天;接种108条菌则平均存活617天;接种848天后80%动物死亡。犰狳的麻风病变极为广泛,几乎遍布全身,由于同时有明显的杆菌血症,表明是血源性播散的结果。

组织学研究表明,犰狳周围神经的感染与人瘤型麻风病变类似。在雪旺氏细胞、神经束膜细胞和内皮细胞中有许多ML。神经组织的巨噬细胞中也能见到菌。皮神经、臂神经和坐骨神经也受到侵犯。由于神经内血管的内皮细胞含ML较多,且小血管周围泡沫细胞也较多,故认为,外周神经病变也是血源播散的结果。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在脑膜、大脑皮层、嗅球和脉络丛的细胞内也见到ML,甚至大脑、中脑和小脑均出现伴有ML的实质性炎症。新近报告,皮内接种ML5年和2年后的2只九带犰狳的眼角膜中也出现病变,在眼角膜基质的各层组织中角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受菌侵犯。在深部角膜基质中见到大的巨噬细胞肉芽肿,AFB亦存在于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

除九带犰狳外,八带犰狳(Dasypus sabanic0la)接种ML后也可产生瘤型麻风病变。八带犰狳产于委内瑞拉及哥伦比亚的某些地区,比九带犰狳小的多(只1.5公斤),且易于在实验室中管理。八带犰狳接种ML后,多数能出现严重的瘤型麻风,其中有些动物则呈现近似结核样型麻风损害,提示此模型可能有助于研究人麻风的不同类型。据报告,产于阿根廷的七带犰狳(Dasypus hybridus)经静脉接种ML后,也可能发生播散性瘤型麻风,发病期比九带犰狳早(平均14.6个月)。该模型与其它麻风动物模型一样,在体内增殖的AFB经鉴定试验证实是人麻风杆菌:(1)在标准的可培养分枝杆菌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2)吡啶提取试验失去抗酸性;(3)在小鼠足垫中呈人麻风杆菌生长特点;(4)组织病理学检查出现麻风性病变。

(三)犰狳模型优缺点

从感染犰狳的组织中能获取大量ML。每只患病犰狳平均有麻风组织210克(13~382.5克),每克湿重组织可提取1.5毫克干重ML。平均每只病变犰狳可获得315毫克麻风菌。犰狳麻风含基质少,ML较容易提纯。因此,可为制取麻风菌素、麻风菌苗以及进行麻风杆菌生化、代谢的研究和体外培养提供充足的菌源。犰狳麻风模型存在的问题是犰狳来源困难,地理分布局限,欧亚大陆无此类动物。犰狳在自然环境中繁殖力很旺盛,但捕获后的犰狳极难繁殖,饲料和管理又很麻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