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防治手册

传染性法氏囊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禽病防治手册》第51页(2267字)

病因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ious Bursal Disease,简称IBD)亦称甘保罗病(GD),是由一种属于双链核糖核酸病毒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主要危害雏和火鸡雏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已知IBDV有两种血清型,血清Ⅰ型为鸡源性毒株,血清Ⅱ型为火鸡源性毒株,它们的毒力和致病力变化很大。目前,将血清Ⅰ型IBDV分为传统型,(即标准Ⅰ型)、特拉华Ⅰ型变异株和GISIBD Ⅰ型变异株三种抗原型。IRDV对不良环境因素和多种消毒液的抵抗力很强。

传播

病鸡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与感染鸡直接接触和与被感染的饮水、饲料、垫料及设备间接接触而感染。人员、衣服、车辆、运鸡箱和其他污染物在本病的传播上起主要作用。

易感动物

鸡和火鸡是IBDV的自然宿主。2~18周龄的鸡都可感染发病,但主要感染3~6周龄的鸡,此时感染的临床症状比较严重。火鸡只表现亚临床感染。18周龄内的白来航鸡也可表现临床症状。由于IBDV抵抗力较强,易在鸡场反复发生。

症状

本病的急性感染以突然发生为特征,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呈“一过性”发生。病鸡表现为精神不振、厌食、羽毛蓬乱、震颤。一些鸡出现共济失调,外观衰颓,水样腹泻和脱水。感染率可高达100%,发病率几乎达90%,死亡率可达60%,但通常不超过5%,这一般取决于感染毒株的毒力。症状一般在10~14天内消失。

大多数IBD野毒致病力较弱,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可引起法氏囊萎缩,从而导致免疫抑制。引起免疫抑制的程度依感染的日龄不同而有差异。在3周龄内,感染日龄越早,引起的免疫抑制越严重。

部分IBDV Ⅰ型变异株多引起亚临诊型感染,死亡率较低,但却引起更为严重的免疫抑制,因此危害性更大。

病理变化

感染初期,法氏囊比正常肿大2~3倍,囊壁增厚3~4倍,粘膜有黄色覆盖物和突起的条纹,甚至可见粘膜呈出血样外观。感染后1周内,法氏囊萎缩。有时可见大腿和胸部肌肉出血,肾脏肿大,呈苍白色,表现肾炎、肾病症状,并在输尿管中有尿酸盐沉积。在温和的亚临诊型病例中,只能见到法氏囊萎缩。

诊断

在严重病例,根据发病日龄、症状和病变可怀疑为本病。严重的法氏囊病变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但在有母源抗体的鸡,其症状和病变可能不明显,这取决于母源抗体的水平和鸡的日龄。采用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病毒中和试验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IBD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可以确诊。采用ELISA试验可诊断本病及监测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有时IBD引起的肾脏病变可与IB肾型毒株引起的肾脏病变混淆,应注意鉴别。同时还应与新城疫、鸡包涵体肝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立克氏病等传染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

无有效治疗方法。增加鸡舍温度和饮水中添加水溶性多种维生素及矿物元素(如宝矿维)可以降低此病的严重程度。

预防

对易感鸡群采用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最有效方法。而预防小鸡的免疫抑制则需对种鸡进行免疫,从而将免疫力传给后代。在对种鸡开产前使用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之前,为能有足够的免疫记忆反应,对4周龄以下的雏鸡用中等或中强毒力的活疫苗至少进行两次基础免疫是必要的。用这个程序免疫,种鸡在整个产蛋期都保持高水平的抗体传给后代,从而可保证其后代在最关键的前2~3周内免受IBD病毒的早期感染和对法氏囊的损害。有关新的IBDV变异株的报道表明,需要一种可以产生广谱保护作用的IBD疫苗(英特威的IBD3疫苗便具有此功能)。

在可能遭受IBD强毒感染的情况下,具有高滴度母源抗体的肉用雏鸡可在14日龄用中等毒力的疫苗(如D78)进行免疫,所产生的免疫力可持续至屠宰。一种IBD弱毒株(例如PBG98)制成的疫苗,可以在没有母源抗体的1日龄雏鸡上安全使用,但免疫期限短,如果鸡场周围受到IBD的严重威胁,要在3周龄再免疫一次。

由于IBD是一种极强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故若1周龄雏鸡感染此病,必然引起免疫抑制,所以被认为是促使细菌、病毒、霉形体继发感染和影响其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IBD同时还可减弱鸡只对疫苗的免疫应答以及对自然感染(包括球虫病)的免疫反应,其结果是引起多种疾病的综合征,并降低鸡场的经济效益。因此,除了采用疫苗免疫接种之外,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鸡舍及环境严格消毒等措施的实施,对于本病的控制也极为重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