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鱼病的特点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科学普及出版社《淡水养鱼实用技术手册》第544页(889字)
病原体主要是病毒、细菌、真菌、单细胞藻类等植物性寄生物。
(1)类似腐生性质的细菌 微生物病原体,不仅在病鱼的病灶中分离到,而且能从池水底泥螺体上分离到,有时在未出现症状的体表和体内也可分离到。它们广泛存在于池水中,离开鱼体后也能存活,不是严格的寄生性微生物,在无合适的寄生条件时,可营腐生生活,如细菌性烂鳃病的原体粘球菌在一般情况下,它是滋生在草食性的动物的粪便里(如牛、羊、兔的粪便)由于粪便未经发酵直接投施鱼池,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引起该病的严重发生。此即病原体的腐生性。
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时候,病原体从腐生性转变为寄生,使鱼类致病,其致病力常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有时剧烈,有时又显着降低。如鱼体抵抗力减弱,细菌毒力增强时,会从腐生性变为寄生性。如青、草鱼肠炎病的致病菌,在水温20。C以下,不引起鱼病,但水温上升到25℃左右时,毒力就显着增强,形成每年春季流行病的高峰。7月间水温上升至30℃以上,该病的流行降为低潮,8至9月间,水温下降至30℃以下,其致病菌的毒力又增强,形成每年秋季流行的第二个高峰。9月中旬以后,水温下降,此病又显着减少。这说明,肠炎病致病菌的最适宜温度在25-30℃之间。
(2)对环境温度和pH值有很大的适应性 细菌性鱼病的致病菌,在10℃-4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pH值在3-10之间也能繁殖,而且形成流行季节,每年夏秋季节(5-9月),细菌性鱼病广为流行。
(3)具有感染的特殊性 这类致病菌大多有感染一定鱼类和一定器官的特性。肠炎病的致病菌只感染青、草鱼,而不感染鲢、鳙鱼;腐皮病的致病菌只感染鲢、鳙,而不感染同一鱼池的其它鱼类;鳃霉病的致病菌只寄生在鳃器官,而不寄生在其他器官。有一些致病菌,对寄主和寄生部位均无严格的选择性,如水霉菌,能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鳃器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