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饲料更换与鱼类生长发育之关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科学普及出版社《淡水养实用技术手册》第536页(2031字)

注意鱼类品种与生长阶段的需求,不同鱼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因其生理活动的差异,造成它们的能耗、生长、代谢水平的差别,相应地对外界所需的营养要求有所不同,这不仅反应在它们的摄食率上的变化,同样对其饵料配方组成时应有所区别。如喂青鱼、鳗鱼、虹鳟、鲶鱼时,动物性饲料比例要多些,蛋白质水平要高些(28-45%),喂草鱼、团头鲂、非洲鲫鱼时,可以植物性饲料为主,蛋白质水平(20-30%)可低些,甚至还可利用青、粗饲料,搭配投喂,但不应有大量的不易消化的纤维素;喂鲤鱼时,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各半,或者植物性蛋白多一些,蛋白质水平居于中间。喂幼鱼时(仔鱼、稚鱼、夏花)蛋白质含量不仅要高些,而且应有相当比例(60%以上)的动物性饲料;喂成鱼时,蛋白质含量可少些;喂鱼种阶段则介于两者之间。夏季温度高时,鱼类生长快,代谢中耗能、耗氧量大,可采用蛋白质含量高些的饲料,使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代谢处于正平衡状态;秋、冬季水温较低时,鱼类代谢作用中同化饲料中蛋白质的能力已明显减弱,生长缓慢或处于停滞状态,可采用蛋白质含量较少的饲料。冬季当水温降到10℃以下,除冷水性鱼类外,大部分温水性鱼类进入越冬阶段,鱼类基本上停止摄食,代谢中异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氮的平衡处于负的状态,这是鱼类为维持生命,进入消耗较低的基础代谢状态。这就是变温动物所特有的越冬期。所以在渔业生产上,采用配方组成时要与养殖对象、发育阶段、生产季节(外界水温)等几个关键因子密切联系,与鱼类的生理活动要求相适应。这是一门比较复杂的、新型的鱼类营养生理学,但一旦在生产上取得合理应用势必促进鱼类饵料商品化、社会化,并将为渔业企业家、养殖生产者提供高经济效益,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价廉物美的商品鱼。

在工厂化育苗(高密度温流循环水育苗),对上述理论的应用,更为细至深入,也显得更为重要。根据鱼仔鱼、稚鱼阶段发育的特征,采取相应投喂措施。

鲤鱼胚后期发育阶段分成以下5个阶段:

①完成胚胎发育,前仔鱼期阶段A,体长4-6毫米,卵黄囊前部膨大呈球形,鳍褶未分化,鳔未充气,口为窝状不能活动,依靠内源性营养(卵黄)。

②仔鱼发育阶段B,孵出后经过2昼夜,体长6.1-7.5毫米,卵黄前部吸收,故呈长柱形或椭圆形。肠管已全部能看到,口裂移至端位,并能不时开闭。鱼体生长发育营养,靠吸收体内卵黄为主,但已开始部分摄食外源食物,如蛋黄、轮虫、原生动物等,故称之为混合营养阶段,应注意及时投喂50-200微米之间的适口饲料。

③仔鱼发育阶段C,体长7.4-7.8毫米,孵出后经过3-4昼夜,卵黄囊吸收完毕。鳍褶已分化,但鳍褶中尚无鳍条,肠中部及前部的粘膜褶明显呈六角形,肠内发现有轮虫和枝角类幼体(六肢幼体,萼花臂尾轮虫,三肢轮虫及盘镜轮虫等)。仔鱼已完全转入主动性外界营养阶段,应该尽量投喂200-500微米之间的轮虫、枝角类和六肢幼体,这是仔鱼培育最关键的前5天。

④仔鱼发育阶段D,体长7.9-11.6毫米,水温22-24℃,孵出后7-12天。背鳍、臀鳍中出现骨质鳍条,已有腹鳍芽体,但无鳍条支持。口吻部已能稍微伸缩活动,鳃丝分枝为羽枝状,已具有鳃小片。鱼类营养全部自外界摄取,仔鱼能向上下左右活泼运动取食,主要摄取枝角类和轮虫,但也摄取浮性和半浮性的人工颗粒饲料,这是人工培育鲤仔鱼转食的关键阶段。要注意人工饲料的色、香、味造成对幼鱼有较强的吸引力,而且易消化。如能辅助投喂一些活饵,成功的可能性则更大。

⑤幼鱼发育阶段E-G,已进入稚鱼期,在生产上是指乌子头一夏花阶段。体长11.6-26.4毫米,从体侧开始出现部分鳞片,到全身已有复瓦状鳞片。腹鳍形成,食性稳定,逐步趋向成鱼食性,并能完全摄食配合人工颗粒饲料。但应注意饵料营养成份的全价性。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国情,解决养鱼饵料的途径,主要抓住“四个有机结合”、“一个推广”、“一个改进”。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采集水陆天然饵料或池坡地种殖青饲料,以塘养塘相结合,计划上市返回的商品精料与市场调节的议价饲料相结合;天然饵料与使用颗粒饲料搭配投喂的有机结合;饲养畜禽粪肥与利用城市下脚废水相结合。“一个推广”是加强配合饲料工业的发展,全面推广混合配比颗粒饲料饲养吃食性鱼类,促进更多优质商品鱼上市。“一个改进”是提高饲料效率,改进投喂养殖技术。抓住这三个方面,就能有效地为大面积高产稳产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措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