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史手册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书籍:世界史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人民出版社《世界史手册》第58页(1236字)

苏联为实现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由农业国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而进行的伟大变革。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实行了银行、大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国有化,进行了土地改革,试行农业集体化。列宁曾打算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重要的经济手段,但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它保证了国家在战时对于粮食、物资的需要,但它不是适合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

由战争转向和平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3月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据此,在国家的领导监督下,采用国家资本主义和对外经济开放,重视利用市场机制,强调工农业的经济结合。列宁还确定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路线,探讨了加以实现的途径。

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但是,苏联的经济文化仍然落后,又遭资本主义的包围。如何按社会主义方向改变国家面貌,是比夺取政权远为艰巨复杂的新课题。在联共(布)党内,总书记斯大林先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人,后同布哈林等人展开了争论。斯大林获胜,他坚持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路线,并按他所规划的模式去贯彻这一路线。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决议。苏联的工业化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实行高积累、低消费,保持甚至扩大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以积累资金。工业发展迅速,新兴工业部门、新企业、新设施,到处蓬勃兴起。同时,对私人企业实行予以挤垮的政策。

1927年12月,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8年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1930年1月,党中央通过了分区限期完成全盘集体化的计划。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发生了严重的强制过火行为,包括实行剥夺富农的极端政策。1934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但农业生产却一度下降。后来,进而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因重工轻农和农业政策存在问题,农业生产一直发展缓慢,工农业比例失调。

苏联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视各类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开展了斯达汉诺夫运动。

党和国家通过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对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1928年起,实施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于1937年4月完成,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国家的经济基础,剥削阶级已消灭。所有这些成就得到苏联1936年宪法的确认。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苏联的成就对于深遭30年代经济危机之苦的各国人民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在二次大战中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