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鸭病毒性肠炎(鸭瘟)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322页(3208字)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al Enteritis),是由鸭瘟病毒引起鸭、鹅及雁形目(Anseriformes)禽类的一种传播快、流行广、发病死亡率高的急性、热性、败血性的传染病。其特征是体温升高,肿头流泪,两脚麻痹,皮肤出血。皮下组织胶样浸润,食道、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及坏死;肝脏出血,坏死。

自1927年Bandet氏在荷兰首次发现本病以来,我国黄引贤等于1957年首次报道在广东发现本病。随后国内各地也有陆续报道。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表现

自然感染潜伏期2~5天,人工感染18~48小时。病初体温升高至43℃,羽毛松乱,两翅下垂,两腿麻痹无力。病鸭发生顽固性下痢,粪便先白后绿。泄殖腔出现水肿、充血和出血变化,严重者黏膜外翻,晚期常在泄殖腔黏膜表面形成黄绿色伪膜。眼睑肿胀,结膜充血,并常散在有点状出血和小块溃疡,呼吸困难,某些病鸭的头颈部严重浮肿,有的一侧角膜浑浊,或下颚水肿,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鼻腔常流出浆液性和黏液性分泌物,倒提病鸭时,可从口腔流出污褐色液体。舌黏膜有出血点或黄色假膜。本病多呈急性经过,后期体温下降,呼吸困难,叫声嘶哑,极度衰竭而死。少数耐过者转为慢性,贫血消瘦,发育不良,常因角膜混浊和溃疡,采食困难,消瘦而死。

(二)病理剖检

全身性出血,皮下尤其头颈部弥漫性水肿。肝、脾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一和数目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坏死灶,肠黏膜呈充血和出血性变化,尤以十二指肠和直肠更为严重。泄殖腔黏膜呈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充血、出血和坏死变化,坏死部呈灰绿色,并有痂块样物质。

(三)流行特点

任何年龄、品种和性别的鸭都能感染,但番鸭、麻鸭的易感性高于外来鸭或杂交鸭,成年鸭的发病率高于幼鸭,其中以产蛋母鸭的死亡率最高,20日龄内的雏鸭极少流行本病。病鸭和病后排毒的康复鸭是主要传染源。野生水禽候鸟(如野鸭、大雁)既是本病的易感者,又是带毒者和自然传染源。感染可通过口腔、鼻内、静脉、腹腔、肌肉和泄殖腔等途径。流行时期主要发生于温暖季节,吸血昆虫可能是本病潜在的传播媒介。死亡率平均在90%以上。自然发病时,整个流行过程1个月以上。河流交错、低洼潮湿的江河湖泊地区,特别容易造成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四)实验室检查

1.病原分离与鉴定

a.病毒分离:通常采取发病初期或病死鸭、鹅血液、肝、脾或肾脏作为分离病毒的检样,接种胚和鸭胚或成纤维细胞培养物。若在鸡胚中不生长,而引起鸭胚死亡并见肝有本病典型坏死灶,即可确诊为本病。

b.病毒鉴定:本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含有双股DNA,大小为32~181纳米,有一个致密的核心和一层着色较淡的套膜。本病毒没有血凝特性和血细胞吸附作用。常用中和试验进行鉴定。将病死鸭的无菌病料接种到鸭胚或纤维细胞单层上,一部分同时加入鸭瘟血清,根据抑制试验、细胞病变和空斑形成等情况,即可确诊。

2.血清学试验

(1)免疫琼扩:采用氯仿提取,聚乙二醇浓缩抗原,可直接检出病料中的病毒。

(2)ELISA:用单抗ELISA检测非典型鸭瘟,检出率较高,适合本病早期诊断,但该法目前在基层难以推广应用。

(3)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PHA):对临床症状明显病鸭检出率可达100%,可作为本病的一种快速检疫方法。

(4)微量固相放射免疫试验(Micro-SPRIA)及对流免疫电泳试验(CIEP):Micro-APRIA可直接采用人工接种48小时后的肝、脾、脑悬液及血清,检出率可达80%~100%,而CIEP采用氯仿提取,聚乙二醇浓缩抗原,对肝脏病料检出率最高,这两种方法均可作为本病的快速诊断方法。

(5)血清中和试验:病料采集与处理。无菌采取病鸭肝1克→加生理盐水→研磨成1∶10悬液→3000转/分,20分钟→取上清液+青霉素、链霉素各1000单位/毫升→室温1小时→尿囊腔接种(0.1~0.2毫升/胚)→10~14日龄鸭胚→收获3~6天死亡鸭胚尿囊液,作血清中和试验。

取(1∶100稀释)鸭胚培养物0.2毫升+已知抗鸭瘟血清0.2毫升→充分混合→室温30分钟→将混合液接种于鸭胚或成纤维细胞培养管(培养瓶)内,0.05毫升/瓶→37℃温箱中吸附60分钟→弃去混合液(也可将混合液接种于雏鸭0.1毫升/只,观察1周)→加维持液→37℃培养,同时设不加抗鸭瘟血清作对照→观察4天→结果判定:加入抗鸭瘟血清的鸭胚培养物不出现细胞病变或雏鸭仍健活;不加抗鸭瘟血清的鸭胚培养物出现细胞病变或雏鸭死亡,均证明有鸭瘟病毒存在。

此外,还可用荧光抗体法检测抗体,也可用PCR技术检测抗原。

3.类症鉴别要点 应与鸭病毒性肝炎、巴氏杆菌病等疾病相区别。

二、防治

(一)治疗

目前仍无特异治疗方法。但发病初期肌肉注射抗鸭瘟高免血清0.5毫升/只,疗效确实。

(二)预防

1.平时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群抵抗力;搞好兽医卫生防疫工作,孵坊、栏舍应用1%复合酚、0.1%强力消毒剂等消毒药定期进行消毒。

(2)种禽、种蛋、种苗均应来自无本病的安全地区。

(3)做好雁形目(野生)水禽、观赏鸟类疫情监测检疫工作,严防其将本病毒传染鸭群。

(4)保护鸭群饲养环境(特别是河湖水面)不受本病毒污染,防止水流散毒。

2.免疫预防 定期用鸭瘟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灭活苗包括脏器灭活苗、鸭胚灭活苗和鸡胚灭活苗,弱毒苗有鸭瘟鸡胚化弱毒疫苗、鸭瘟鸡胚化弱毒细胞疫苗和鸭瘟自然弱毒疫苗),种鸭、种鹅每年接种2次,肉鸭、肉鹅免疫1次即可。

3.一旦发病后,应采取如下紧急防治措施

(1)发病鸭群立即进行疫苗紧急注射。

(2)病鸭群停止放牧,并严禁出售或外调。

(3)深埋或焚烧病、死鸭,淘汰鸭群集中加工,经高温处理后方可利用。

上一篇:鸡脑脊髓炎 下一篇:禽病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