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滴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493页(2412字)
组织滴虫病又称传染性盲肠肝炎或黑头病,是组织滴虫属的火鸡组织滴虫(Histomonas meleagridis)寄生于禽类盲肠和肝脏引起的一种急性原虫病。其特征为肝脏表面产生一种具有特异性的扣状坏死灶、盲肠溃疡及鸡冠暗黑(黑头病)。多发于火鸡和雏鸡,成年鸡及野禽也可感染。
一、诊检要点
根据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病鸡黑头和肝脏坏死和盲肠溃疡病灶具特征性,确诊必须检查到有病原。
(一)临床表现
病鸡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以至停止,羽毛粗乱,头下垂贴胸,身体蜷缩,畏寒,体温下降,排淡黄色或淡绿色粪便,严重者粪中带血,甚至排出大量血液。末期,有的病鸡因血液循环障碍,鸡冠和髯部呈暗黑色,称为“黑头病”。病愈鸡体内仍有滴虫,带虫可达数周到数月。成年鸡很少出现症状。
(二)病理剖检
组织滴虫病的主要病变发生在盲肠炎和肝脏,引起盲肠炎和肝炎,故称盲肠肝炎。最急性病鸡,仅见盲肠发生严重的出血性炎症,肠腔中含有血液。典型病鸡一般一侧或两侧发生病变。盲肠肿大,肠壁增厚坚实,像香肠一样。盲肠腔充满浆液性和出血性渗出物,凝固成干酪样肠心,其切面呈同心层状,中心是黑红色的凝固块,包层为灰色或黄色的坏死物。随后盲肠壁溃疡,溃疡呈淡黄色或淡绿色,边缘稍隆起,形状十分特殊。溃疡灶的大小和多少不一定,有时融合成大片的溃疡区。有时发生穿孔,引起腹膜炎。肝脏肿大,呈紫褐色,表面出现黄色或黄绿色的局限性圆形下陷的坏死灶,直径达1厘米,病灶围绕一个同心圆的边界,边缘稍隆起,呈“碟形”或“纽扣形”,可单独存在或相互融合成片。鸡的肝脏病变常常较少或者没有,盲肠的病变也不像火鸡那样广泛。
(三)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于火鸡和雏鸡,特别是3~12周龄雏火鸡,4~6周龄雏鸡易感性最强,病情严重,死亡率最高可达30%左右。成年鸡多为带虫者。
许多鹑鸡类是火鸡组织滴虫的宿主。异刺线虫作为组织滴虫的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在禽类之间传染,以其虫卵保护组织滴虫,鸡是异刺线虫和组织滴虫的隐性宿主,因而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介。随着密闭饲养的发展,鸡在传播火鸡组织滴虫上的重要性明显地减少了。本病的另一个传播媒介是蚯蚓,充当本虫的搬运宿主。它们吞食土壤中的鸡异刺线虫虫卵后,组织滴虫随同虫卵进入它们体内,并进行孵化,当鸡吃到它们后,便可感染组织滴虫病。除此,蟋蟀、蚱蜢、土鳖和蝇类都可作为机械性媒介。
本病是由于组织滴虫钻入盲肠壁繁殖后进入血流和寄生于肝脏所引起的。组织滴虫病的潜伏期为7~12天。病程通常1~3周。本虫的生活史为:寄生于盲肠内的组织滴虫,可进入异刺线虫(又称盲肠虫Heterakis gallinarum)体内,在其卵巢中繁殖,并进入卵内。当异刺线虫卵排到外界后,组织滴虫因有虫卵卵壳保护,故能在外界环境中生活很长时间,雏火鸡和雏鸡通过消化道感染,发生于夏季。
(四)实验室检查
1.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1)病原分离:采集新鲜的盲肠内容物,用加温至40℃的生理盐水稀释后,作成悬滴标本镜检。如在显微镜旁放置一个白热的小灯泡加温,即可在显微镜下见到能活动的呈钟摆状往返运动的火鸡组织滴虫。或取肝脏病灶组织触片,经姬氏染色镜检。
(2)病原鉴定:火鸡组织滴虫为多样性虫体,大小不一,属鞭毛阿米巴科。非阿米巴阶段的火鸡组织滴虫近似球形,直径为3~16微米。阿米巴阶段虫体是高度多样性的,常伸出伪足,有一个简单的、粗壮的鞭毛,长6~11微米。体内有一小盾和一个短的轴刺。细胞核呈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平均大小为2.2×1.7微米。此为盲肠腔中的虫体。组织中组织滴虫没有鞭毛,侵袭期虫体存在于病变边缘地区,大小为8~17微米,呈阿米巴形,可形成伪足;生长期虫体较大,大小为12~21微米,数目更多,成簇地出现在变性组织的空泡中;静止期虫体存在于陈旧的病变中,有嗜伊红性,虫体较小,直径4~11微米可能是一种变性型虫体。
组织滴虫的认定需要严格注意正确使用显微镜检查技术。最好用相差显微镜,采用从实验室刚扑杀的鸡取得新鲜标本,而且制作时要保持适宜的温度。观察时光线不宜太强,否则不易观察到虫体。
二、防治
由于组织滴虫是通过异刺线虫卵传播的,所以有效的预防在于减少或杀灭这些虫卵。阳光照射和排水良好的鸡场可缩短虫卵的活力,因而利用阳光照射和干燥可最大限度地杀灭异刺线虫虫卵。雏鸡应饲养在清洁而干燥的鸡舍内,与成年鸡分开饲养,以避免感染本病。另外应对成年鸡进行定期驱虫。鸡与火鸡一定要分开饲养管理。一旦发生此病,立即将病鸡隔离治疗,重病鸡宰杀淘汰,舍内地面用3%苛性钠消毒。
对鸡的组织滴虫病可用药物进行防治,常用的药物有甲硝哒唑、二甲基咪唑、卡巴胂、异丙硝咪唑、硝苯肿酸、新胂凡纳明(九一四)、盐酸二氯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