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肉饲养技术手册》第157页(1273字)

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多种动物和禽类的接触性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在哺乳动物羊也称为地方性流产,主要以怀孕母羊流产为特征。该病被我国定为三类动物疫病。

鹦鹉热衣原体是衣原体科衣原体属的微生物,只能在活细胞中繁殖。革兰氏阴性。衣原体对高热的抵抗力不强,0.1%福尔林、0.5%石炭酸、70%酒精、3%过氧化氢能将其灭活。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能抑制其繁殖,链霉素无抑制作用。对磺胺类药物有抵抗力。

病羊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它们可由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病原菌,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由污染的尘埃经呼吸道或眼结膜感染。畜间交配或人工授精都可能使健康羊只感染。

本病的季节性不明显,羔羊关节炎和结膜炎常见于夏秋季,且多呈流行性。封闭而密集的饲养、运输过于拥挤、营养突变等应激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发展。

症状及病变:潜伏期50~90天,有的长达数月。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或产弱羊。分娩后,病羊可排出子宫分泌物达数天,胎衣常滞留。病羊体温升高,有些可继发感染细菌性子宫内膜炎而死亡。羊群第一次感染本病,流产率达20%~30%,以后每年为5%左右。1~8月龄的幼羊常发关节炎,体温升至41~42℃,食欲下降、离群,喜卧,不愿走动,关节或腱鞘肿痛、跛行、消瘦,常并发结膜炎。

病变以胎盘炎症和胎儿病变为主。胎膜水肿,血染,绒毛膜部分或全部坏死。流产胎儿水肿,胎儿肝、肾、肺、心的血管周围有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灶。关节囊扩张,内有大量琥珀色液体,含有大小不等的纤维蛋白块。

诊断本病,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变仅能怀疑本病,确诊需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及抗菌药敏试验。

预防:

1.实验证明,易感母羊在配种前接种佐剂苗一次,可使羊获得保护力达3个怀孕期。

2.对羊群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饲养密度适中,房舍通风良好。有条件的地方应实行“全进全出”,防止新老羊只接触。

3.严格引种程序。

4.实行人工授精的羊只,应定期进行血清学和对精液检查,抗体阳性或精液带菌者应淘汰。

5.定期对房舍、饲料、用具、运动场所清洁消毒。对流产胎儿、胎盘、分泌物和被污染的饲草深埋。

治疗:可用四环素族抗生素进行治疗。患结膜炎的羊只可用土霉素软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