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毛皮动物饲养技术手册》第12页(2013字)

人工养殖的狐主要有赤狐、银黑狐、北极狐以及它们的毛色变种狐。

1.赤狐 赤狐体型在犬科动物中属于中等偏小,类似中等体型的犬,小于狼和豺。吻尖而长,耳较大直立,四肢强健,体躯修长,尾长而粗圆,等于或超过体长之半,瞳孔呈直缝状,具有尾下腺,能施放狐臭。毛被的质量依养殖的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呈现明显的变化,气候寒冷地区生产的狐皮毛绒丰厚,光泽性好,气候炎热地区所产的狐皮则被毛短而薄,光照和湿度对狐皮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响。赤狐的背毛毛色为棕黄色或棕红色,双耳背面和四肢毛色为黑色,吻部为黄褐色,喉部、前胸、腹部的毛色呈白色或灰白色。尾毛蓬松、长而密,上部毛为红褐而带黑色,尾尖毛色为白色。初生仔狐毛色为浅灰褐色。

狐的生活环境较为多样,包括森林、草原、沙漠、高山、丘陵、平原都有栖息,常以石缝、树洞、土穴或灌木丛为洞巢。

狐行动敏捷,善于奔跑,疾驰时后足越过前足颇似的足迹排列。听觉和嗅觉很发达,记忆力强,犬齿细长,锐利,臼齿构造复杂适合撕裂肉类。汗腺不发达,以张口伸舌快速呼吸的方式调节体温。

狐食性较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常以中小型哺乳动物、鸟类、鸟卵、爬行动物、两栖类、类、浆果、植物、昆虫以及动物的腐肉为食。采食的种类受季节、环境和地形地势的影响而变化。在有些地区类是赤狐的主要饲料,所以赤狐是鼠类的主要天敌。北京郊区分布的野生狐,秋季采食黑枣等浆果有时可占胃内容物的60%。赤狐生性机灵,常以埋伏的方式猎取食物,有时以戏耍的方式接近猎物,然后快速跳跃捕捉,当捕捉到多余的食物时,就将当时不太喜欢吃的食物贮存在松土、树叶或积雪下面以备将来食用。并习惯于把贮藏食物的地点伪装起来,排上尿做标记。在寒冷的冬天狐不象貉那样在洞穴中过冬,仍外出觅食。它的抗饿性很强,有时几天都得不到食物。通常认为狐不会爬树,事实上它能爬到树干上睡午觉,赤狐是夜行性动物,一般是白天隐藏在洞穴内休息,晚间出来觅食。但是晚间采集的食物不能满足其需要时,白天也为饱腹而奔波。

赤狐公狐的体重为5.8~7.8千克、体长为66~75厘米,母狐体重为5.2~7.4千克。发情期一般在1月中旬至3月底,怀孕期52天(49~57天),胎产仔3~8只,每年繁殖1次。赤狐一般能存活10~14年,繁殖利用年限为6~8年。

2.银黑狐 是家养狐属动物中饲养数量最多的一种,是赤狐在野生环境下的毛色变种狐,分东部银黑狐和阿拉斯加银黑狐两种,这两种狐的毛色变异不大。银黑狐吻部、双耳背部、腹部和四肢毛色为黑褐色,背部及体侧毛色呈现银白色。银色毛被是由针毛的颜色所决定,针毛颜色分白色、黑色和白色毛干黑色毛尖三种,各种针毛的比例决定毛被的银色强度,绒毛为灰褐色,尾尖毛色为白色。被毛丰厚,在-30℃~-40℃的寒冷冬天,可以不用任何防寒设备在室外饲养。

饲养银黑狐所要求环境和饲料条件基本相同。

银黑狐公狐的体重为6200~8500克、体长为66~82厘米,母狐体重为5600~7800克、体长为62~78厘米。发情期一般在1月下旬至3月中旬。

3.北极狐 北极狐体型稍小,吻短,耳小而圆,四肢矮小,体躯粗胖,被毛丰厚,足底部有密毛,适应冰雪严寒气候。

北极狐在野生状态下有两种毛色,一种是浅蓝色型(淡褐色),全年保持较深颜色;另一种是冬天为白色,其他季节毛色变深。在北极狐中可见到大量的毛色突变种,称之为彩色北极狐,目前其毛色遗传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如影狐、北极珍珠狐、蓝宝石狐、白狐、白化狐、白色北极狐等。

北极狐栖息地,多是岸边向阳的小山坡下,喜潮湿气候,气候炎热,干燥不适合其生存。

北极狐是食肉性动物,主要以海鸟、鸟卵和北极鼠,啼兔和其他小型啮齿类为食。时常形成小群寻找食物,若食物缺乏时,也跟在北极后面食用海豹或鱼的以及尸肉,同体间有时互相争夺尸肉,有时会共同食用,北极狐行为敏捷,有时也会窃取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存食。

北极狐是季节性1次发情动物,1年只繁殖1次,发情季节为每年3~5月,怀孕期52天(49~58天),胎产仔6~13只,平均寿命为8~10年,种用年限为4~6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