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实用动物针灸手册》第32页(993字)

1.术者态度 古人曰:“持针者手如缚,势若擒,心无外慕,如待贵宾”。《元亨疗集·伯乐明堂论》也说:“凡用针者,必须谨敬严肃,当先令兽停立宁静,喘息调匀……然后方可施针”。这都说明了术者的态度,必须严肃认真,操作谨慎。如举止轻浮,动作粗鲁,草率从事,很容易引起患畜惊恐不安,不仅施针困难,且易发生事故。

2.诊断确实 针灸前,应对患畜作详细的检查,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针灸处方。辨证是取穴与组方施术的依据,也是针灸能否有效的关键。若辨证不清,即行治疗,不但不能发挥针灸效果,反而增加患畜痛苦,贻误病机,增加治疗困难。

3.针灸时机 针灸施术,最好选择晴朗而温和的天气进行。在大风、大雨、光线阴暗等情况下,都不宜施术。同时,病畜在过饱、过饥及大失血、大出汗、劳役和配种后,也不宜立即施术。妊娠后期,腹部及腰部不宜施术,或不宜多针;而刺激反应强烈的穴位也不宜施针,特别是火针,更应谨慎。

4.施术顺序 对性情温驯的病畜,一般情况下多是先针前部再针后部,先针背部再针腹部,先针躯干部再针四肢部。如果患畜躁动不安,为了避免施针困难或发生事故,亦可先针四肢下部再针上部,先针腹部再针背部。总之,要依据病畜的性格而灵活处理,原则上应以针治安全方便,不影响治疗效果为宜。

5.施术间隔 随针灸的种类而异,一般情况下,白针、电针、艾灸、醋麸灸可每日或隔日施术一次,血针、火针、醋酒灸每隔3~5日一次,夹气针、火烙一般不重复施术。对急性或特殊病例,则可灵活掌握。

6.术后护养 “三分治病,七分护养”,足见护理工作的重要。针灸后应对患畜加强护理,役畜停止使役,休养4~6日(重病要多延长几日)。避免雨淋或涉水,特别是针刺背腰部与四肢下部穴位,更应预防感染。治疗颈风湿针刺抽筋穴后,要不断调整饲槽高度,以患畜能勉强够得着为准,以后根据病情好转情况,把饲槽逐渐放低,直至到地面患畜也能采食,则病告痊愈。烧烙术后的“跳痂期”,术部发痒,要用“双缰拴马法”,防止其啃咬术部。醋酒灸后患畜要加盖毡被,以防汗后再感风寒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