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针术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实用动物针灸手册》第39页(1356字)

向穴位内送入适量的空气,利用气体对俞穴或组织产生轻柔的刺激,使该部的末梢神经和血管兴奋或抑制,从而改善机体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的供应,增强其新陈代谢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气针疗法。对神经麻痹、肌肉萎缩、腰背风湿、泻痢等慢性疾患有一定疗效。

(一)术前准备

根据所采用的方法准备宽针或夹气针或100ml兽用注射器、针头、输液胶管等。施夹气针时,由于进针深,术前要仔细检查针具,若有破损不可使用,并做严格的煮沸消毒;患畜要妥善保定;夹气穴要彻底剪毛消毒,防止发生意外和感染,或将被毛带入针孔内。

(二)操作方法

1.提皮进气法 最常用的穴位是弓子穴,用以治疗前臂神经麻痹、肌肉萎缩。首先将穴位剪毛消毒,用大宽针刺破皮肤后,术者双手配合,用力提起穴位周围皮肤,随即放松,如此一提一松反复数次,空气随之通过针孔而进入被提起的穴位皮下,然后用一手堵住针孔,另一手将进入的空气逐步挤压至病变部位,使该部充满,最后用碘酊消毒并用药膏封闭针孔。

2.注射器注气法 将注射针头刺入穴位,产生针感后,再接注射器注入适量(一般穴位20~50ml)过滤的空气。操作时,穴位、针具应严格消毒,拔出针头后,应用酒精棉按压针孔,并做适当按摩。

3.夹气针术 是用于治疗等大牲畜前肢闪伤里夹气的一种传统气针疗法,又叫透胛,属针刺巧治术之一。操作时,先用大宽针刺破穴位部皮肤,将涂有消毒过润滑油(植物油)的夹气针从针孔刺入穴位内。进针时,针尖应对准同侧肩胛后角方向,向外上方徐徐刺入。待达到所要求的深度后,稍微退针,以刺手执针柄,上下拨动针尖数次,随即起针。起针后消毒针孔,将患肢前后左右摆动数次(图1.4.9)。

图1.4.9 夹气针术

(三)注意事项

1.头部、四肢下部、关节腔部位的穴位不宜用气针,骨折、脱臼、关节扭伤、传染病等禁用气针。

2.采用注射器注入气体时,在注气前应先回抽注射器,确无回血时,再注入气体,以免将气体注入血管内。

3.气针治疗后,患畜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气体扩散,影响治疗效果。注入的气体约经10天才可吸收,如须第二次施术,应间隔10天以上。

4.施夹气针术时,针尖应向外上方刺入。动物必须保定确实,若患畜骚动不安,应暂停进针,以刺手贴紧穴位,护住针体,以防折针或将针刺入胸腔。如进针不顺利,可稍退针,适当调整患畜体位后,再轻轻地推进。术后,患畜需休养10~15天,每日做适当的牵遛。夹气针术一般只做1次,若效果不好,可改用其他治疗方法,如必须进行第二次治疗,须隔1个月后再次施术。

上一篇:火针术 下一篇:实用动物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