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田杂草防除手册》第14页(860字)

图2-1 稗草

〔学名与别名〕 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 稗草、稗子、野稗。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50~130厘米。直立或基部膝曲。叶鞘光滑;无叶舌、叶耳,叶片条形,中脉灰白色,无毛,圆锥形总状花序,较开展,直立或微弯,常具斜上或贴生分枝;小穗含2花,密集于穗轴的一侧,卵圆形,长约5毫米,有硬疣毛;颖具3~5脉:第一外稃具5~7脉,先端常有5~30毫米长的芒;第二外稃先端有尖头,粗糙,边缘卷抱内稃。颖果卵形,米黄色。

〔生物学特性〕 种子萌发从10℃开始,最适温度为20~30℃;适宜的土层深度为1~5厘米,尤以1~2厘米出苗率最高,埋入土壤深层未发芽的种子可存活10年以上:对土壤含水量要求不严,特别能耐高湿。

发生期早晚不一,但基本为晚春型出苗的杂草,正常出苗的植株,大致7月上旬前后抽穗、开花,8月初果实即渐次成熟。

稗草的生命力极强,不仅正常生长的植株大量结籽,就是生长中的植株部分被割去之后,也可萌发新蘖,即使长的很小也能抽穗结实。其种子具有多种传播途径与特点,一是同一个穗上的颖果成熟时期极不一致,而且边成熟边脱落,本能地协调时差,使后代得以较多的生存机会;二是可借风力、水流扩散;三是可随收获作物混入粮谷中带走;四是可经过食草动物吞入排出而转移。

〔分布与危害〕 稗草是世界性杂草,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尤其北方发生密度较大。常以优势草种生于湿润农田、荒地、路旁、沟边及浅水渠塘和沼泽。几乎对豆类、薯类、棉花、禾谷和蔬菜等所有作物都有危害。特别是黑江等地,在推广化学除草之前,曾因稗荒造成大豆、水稻大面积减产或失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