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药使用技术手册》第110页(892字)

杀菌剂在农药组成中占重要位置。每年农田病害会给生产带来很大损失,因此杀菌剂对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杀菌剂生产及使用,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防治农作物病害的主要药物是波尔多液、石灰硫磺合剂等;防治种子传染病害的药剂及措施是汞制剂、砷制剂及温汤浸种、草木灰拌种等很原始的办法。进入20世纪80年代,杀菌剂的生产、应用有了长足进展。

从品种看,对危害健康、污染环境的汞类、砷类药剂禁用、停止生产。快速发展了三唑类、苯并咪唑类、取代苯类、苯基酰胺类、二甲酰亚胺类等多种类型低毒、高效、内吸的优秀品种,也对硫磺、硫酸铜等古老品种改善剂型,使其在农业生产中再现功绩。随着消费者日益增高的要求,以及减少防治次数等的技术性需要,近年杀菌混合剂发展很快,丰富了农药市场,也起到便民作用,现仍有发展的势头。

近20年来,我国杀菌剂的应用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不仅从药物本身的特点单方面考虑,而是结合作物生长规律,有关病害流行传播特点,以及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等多种因素,研究并推广了多项防病增产措施。如应用甲霜灵拌谷种,有效地防治了历年无法防治的谷子白发病;小麦秋播期间用三唑酮(醇)拌种,使冬前的条锈、白粉病在苗期不能发展,从而推迟第二年春季的流行和暴发期,应用的结果不仅大大减少农药的用量,也提高了防效;水稻秧苗浸蘸三环唑后移栽插秧,有效地控制了叶瘟;水稻生长的中后期,常受多种病害危害,喷施三唑酮,兼治多病,……,这些例子无不说明,好药还要配上好的使用技术,才相得益彰。

我国的植物病害防治现存的问题是科学种田的水平尚待近一步提高,要使农民正确认识到作物病害要预防,不能等病后再治。这种先期投入、无形增产的观念要进一步普及。一些内吸杀菌剂由于应用推广缺乏科学的管理,有的病菌出现了抗药问题。这些问题也均集中到要科学用药。

上一篇:哒螨灵 下一篇:农药使用技术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