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唑酮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药使用技术手册》第151页(1884字)

又称粉锈宁,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用途广泛的杀菌剂,对蜜蜂、家蚕、害虫的天敌及有益生物无害,对鸟类的毒性低。此药有预防、治疗、铲除、熏蒸等作用,能用以防治多种植物病害。国内生产的品种有15%及25%可湿性粉剂,15%及20%乳油,15%烟雾剂。德国拜耳公司的产品是25%可湿性粉剂,商品名为“百里通”。

登记防治小麦锈病及白粉病喷洒用量为135~180克/公顷·次,拌种玉米,防治丝黑穗病,用量为900~1350克(有效成分)拌100千克种子(即0.4%~0.6%种子重拌种。)

三唑酮最主要的使用方法应该是叶面喷雾,其剂型也是为此而设计的,用作种子处理并不是最佳选择。

防治条锈病要抓住早春小麦返青至拔节期的病情检查,如此时已有传病中心,应即防治,重点喷传病中心及其周围的麦田,挑治。若一块田传病中心多,要全田普治。重点保护好小麦抽穗至乳熟阶段。春季防治可兼治叶锈、白粉、叶枯、颖枯、根腐等病。若全田5%的叶片发病,春季气候有利于流行也应全田施药。

若主防对象是白粉病,早期注意喷植株中、下部的茎、叶,铲除菌源控制流行。若小麦已到穗期,则重点保护旗叶及上部功能叶片。

拌种有干拌及湿拌两种,用可湿性粉剂干拌最好使用拌种器,种子附着药量均匀。许多农民将种子堆放在水泥地上,撒上药粉,用木锨拌和,很难拌匀。塑料袋串拌,也难均匀。湿拌是用乳油加在种子重4%的水中稀释,匀喷在堆放的种子上,边喷边拌,等种子晾干后即可播种。忌种子先用水喷湿,再拌入干粉,以防受药不匀,发生药害。

小麦用三唑酮拌种后,出苗要比不拌种的迟2天,但不会减少出苗率。

许多旱粮作物的病害,用三唑酮防治效果很好。玉米圆斑病,要在果穗吐穗盛期大田喷雾防治穗部。

玉米种皮光滑,药粉不易黏附,可用稀米汤、稀玉米粥或0.5%聚乙烯醇水溶液为黏着剂,先用这类黏着液喷湿种子,立即加入药粉拌匀,晾干后播种。

三唑酮防治水稻病害是近年我国的研究结果,对多种水稻中后期病有很好防效,用药量不大,可一药兼治数病。

经大量实践总结出在一般发病年份,每公顷用20%三唑酮乳油750毫升(或15%可湿性粉剂900~1050克),病情重时,加量到20%乳油1125~1500毫升在抽穗阶段喷施1次,花期末再防治1次,效果很好。

南北方果树病害及油料作物病害,也可使用三唑酮,效果均好。

花卉、园林、草坪的白粉病、锈病等较普遍,用三唑酮防治也收高效。

保护地或苗圃也有用土壤处理的方式,用可湿性粉拌匀土壤作为栽植土,用量为每立方米用15%制剂10~15克。药效可持续60天。

15%三唑酮烟雾剂,专用于南方橡胶园防治白粉病,每公顷用制剂600~1050毫升,以专用的烟雾机喷施。烟雾机型号3YD-8型,或改进的3MT-3型。

有许多研究报道用三唑酮防治韭菜灰霉病用20%乳油2000倍液,防治铃薯癌肿病用量为60~80克有效成分,对水100升,灌窝或喷2次每公顷·次药量450~600克(有效成分)。

凡用三唑酮防治尚未见报道的病害,应先做小规模试验,证实无药害又有好防效才能推广。

用三唑酮拌种禾谷类种子对发芽出苗有抑制作用。表现在株高降低,根长及芽鞘高度降低,第一片真叶减小等方面。

此外应注意尽量避免随意加大用药量,或一个生长季连续多次使用,以防止产生菌抗药。有报道国外小麦白粉菌出现抗性,我国也测到有的地方有此现象,新疆哈密瓜白粉病也出现防效下降情况。因此,合理用药应时时记牢。

上一篇:噁霉灵 下一篇:农药使用技术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