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的药害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药使用技术手册》第191页(2163字)

与杀虫剂和杀菌剂不同,除草剂防除对象与保护对象都是植物,尽管除草剂通过位差、时差、生理生化等方面的选择性使其能有效地防除杂草,对作物安全,但除草剂常常发生药害,造成药害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使用不当引起的。

1.造成植物药害的原因

(1)用量过大 除草剂的选择性是在一定用量的条件下所具有的,如果超过推荐剂量,就会产生药害。除草剂用量应根据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而定,一般情况下土质黏重,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应采用推荐剂量中较高量;相反,砂质土、有机质含量低的地块应该用低剂量。

(2)药剂挥发和飘移药害 2,4-滴和苯甲酸类除草剂在防除小麦田杂草喷雾过程中雾滴飘移会造成邻近敏感作物产生药害。

(3)施药机具不标准 在田间作业时跑冒滴漏及重喷或药箱清洗不彻底,都可能造成作物药害。

(4)残留药害 西玛津、莠去津、氟乐灵等在土壤中长残效性除草剂对后茬敏感作物易产生药害。

(5)淋溶药害 淋溶性强的除草剂施药后下大雨将药剂淋溶至作物根系,造成作物药害。或施药后浇灌将除草剂冲至低洼地块,造成局部地块药害。

2.药害症状与诊断

(1)苯氧类 激素类症状,导致植物生长畸形,低浓度(小于0.001%)时对植物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抑制植物生长。2,4-滴类使阔叶植物畸形,叶片皱缩,叶形变窄,生长受抑制。2,4-滴类使用过晚对玉米可引起叶片卷曲,茎叶脆弱,难于抽穗。

(2)二硝基苯胺类 这类除草剂有氟乐灵、仲丁灵、二甲戊灵等。单子叶杂草或作物受害后幼芽呈“鹅头”状,变粗、变短。双子叶杂草受害后下胚轴变粗、变短。氟乐灵在豆田使用不当可使大豆受害,抑制胚根、胚芽,根数量减少,根瘤菌生长受抑制。大白菜等蔬菜田使用氟乐灵,白菜根部发生肿涨。

(3)三氮苯类 西玛津、莠去津、扑草净、嗪草酮等除草剂属于光合作用抑制剂。这类药剂用量过大会使作物叶片失绿、变黄、枯斑、脱落。如嗪草酮用量过多时使大豆出苗后真叶变黄,最后干枯脱落。莠去津使玉米后茬小麦出苗后叶尖枯黄最后死苗;可使小桃树叶片褪绿、枯干、脱落。

(4)酰胺类 这类药剂有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乙草胺、敌稗等。药剂进入植物体内抑制蛋白酶的生成,使芽和根停止生长。用药过多或低温条件下甲草胺、异丙甲草胺可使玉米叶变形,叶心扭曲成鞭状,根茎节肿大。大豆受害后中脉变短,叶片皱缩成心脏形。敌稗高剂量或喷药不均匀时,会使稻苗受害,叶色变黄,重者叶片出现斑点或叶尖枯焦,以致叶片枯死。

(5)二苯醚类 如除草醚、氟磺胺草醚、三氟羧草醚等,这类除草剂通过植物的根和茎叶吸收,主要起触杀作用。杀草机理是通过干扰敏感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使其致死。大豆使用三氟羧草醚进行叶面处理会使叶面产生褐色斑点。除草醚会使韭菜产生烧伤斑点。

(6)氨基甲酸酯类 如禾草敌、禾草丹、灭草敌等,这类除草剂主要通过植物的幼芽吸收,抑制和破坏敏感植物的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大豆田施用灭草敌,播种过深或遇低温容易发生药害,受害大豆幼苗叶片皱缩,生长缓慢。可采用灌水、促进大豆生长等措施补救。

(7)取代脲类 如利谷隆、敌草隆、氟草隆、氯磺隆、甲磺隆等,这类除草剂与三氮苯类的作用机制相似,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过量使用利谷隆和绿麦隆会使大豆受害,叶片变黄。磺酰脲类的药害症状也是使作物叶片变黄。

(8)苯甲酸类 如草灭畏、麦草畏等。这类药剂土壤处理由种子和根吸收,茎叶处理由叶面吸收。可进行内吸传导,干扰植物激素平衡,使根畸形,生长受抑制。如草灭威施用后下大雨,将药剂淋至大豆根部,会产生药害,使叶片皱缩,变窄。而麦草畏对玉米的药害表现为苗前施药过量的玉米生长受抑制,叶形变窄,初生根系增多。苗后施药过量会使玉米支持根扁化,叶片呈葱状,茎脆弱。

(9)有机杂环和其他类 百草枯、草甘膦、灭草松、野燕枯等除草剂类型差异大,对植物药害症状也不相同。百草枯是非选择性除草剂,茎叶处理被植物吸收,破坏部位迅速失水萎蔫坏死。而草甘膦是内吸传导型除草剂,植物接触药液后可传导至整个植株。作物受药害的表现比较缓慢。表现为萎蔫、变黄,直至死亡。灭草松在高温条件下大豆苗后喷施易受害,叶片产生黄褐色枯斑,枯斑边缘多为红色。野燕枯对小麦的药害表现为叶变黄、茎秆生长短,抽穗和成熟推迟,产量下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