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20页(2085字)

【药物出处】:《唐本草》

本品为唇形科宿根草本植物薄荷的茎叶;又名莫生、香荷、脑薄荷;主要含有薄荷脑、薄荷酮、醋酸薄荷脂,及苏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等多种游离氨基酸等成分;辛、凉,芳香,入心、肺、肝经;属辛凉解表类药。

〔功效主治〕 疏风散热,清利头目,利咽止痒,透疹。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常与银花、连翘同用;外感热病,常与石膏配伍;夏感暑热头昏尿赤,常与滑石、甘草并施;风热袭表或风火上攻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常与菊花、蒡子、甘草等同用;麻疹初起、疹透不畅、皮肤瘙痒等,常与蝉衣、牛蒡子、升麻、防风等同用。

〔本草撷英〕 唐本草:贼风伤寒,发汗,恶风,心腹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之发汗,大解劳乏,亦堪生食。

日华子:治中风失音,吐痰。

指掌:清利六阳主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

时珍:利咽喉口齿之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捣汁含漱,去舌苔语涩,采叶塞鼻,止衄血,涂蜂螯虫伤。

备要:辛能散,凉能清,升浮能发汗。搜肝气而抑肺盛,消散风热,清利头目。治头痛头风,中风失音,……惊热(凡小儿治惊药,俱宜薄荷汤调),骨蒸。破血止痢。

〔名医心得〕 张锡纯:(1)肝胆风火郁热之疾 薄荷味辛,气清郁香窜,少用则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疼,或肝风内动,忽然癎痉瘈疭,头疼目疼,鼻渊鼻塞,齿痛咽喉肿痛,肢体拘挛作疼,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2)痢疾初起 若挟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肠中之热,则其痢易愈。[1]

王药雨:(1)镇痛 内用于胃肠疝痛,外用于头痛、齿痛以及局部之神经痛。(2)通经 用于经闭与经痛,均有效。(3)制酵驱风 适于胃寒性和腐物中毒的消化不良。此外,用于乳妇之乳胀亦有良效。[2]

周凤梧:肝郁不舒本品气味芳香,能理气郁,故用于肝郁不舒引起的胸胁胀闷等有效。[3]逍遥散中之用薄荷,即寓其助柴胡舒肝理气之力。

〔药理与应用〕 1.抗菌消炎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乙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肠炎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阴道滴虫等均有抗菌作用;薄荷脑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对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森林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临床常用于流行性感冒、白喉、猩红热、急性喉头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腮腺炎、痢疾、肠炎等疾病。

2.祛痰止咳作用:薄荷脑的抗剌激作用导致气管产生新的分泌物而使稠厚的粘液易于排出,而达到祛痰的作用;并有良好的止咳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支气管炎。

3.降酶利胆解痉作用:薄荷注射液能使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刺激胆汁分泌及胆酸的合成,其利胆作用比去氢胆酸强;薄荷油对小离体肠有解痉作用。临床多用于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

4.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内服少量能兴奋中枢神经,间接传导于神经末梢,使皮肤血管扩张,改善局部循环,促进汗腺分泌,故收发汗解表透疹之功;大剂刺激脊髓使反射机能麻痹;并能抑制肠内异常发酵,起到消食下气、消胀等作用;薄荷脑外用具有微弱的局麻,能麻痹末梢神经,起清凉、止痛、止痒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中暑、皮肤痒疹、消化不良及感染发烧等。

〔剂量用法〕 煎剂一般用量为1.5~6克,病情较重者可用至9克;外用适量。

〔按语〕 薄荷性味辛凉,善疏上焦风热,于外感风热、头目咽喉不利最宜;其气芳香,善疏肝理气,于肝郁内伤、胁肋不适亦宜之。临床用于小儿惊风、惊泄、夜啼、烦躁等证因惊吓而致者,亦多获良效,提示本品尚有镇惊安神之功。此乃济宁一老中医之经验。其实《本草备要》“凡小儿治惊药,俱宜薄荷汤调”已暗示本品有镇惊之功了。其治惊验方为:薄荷3克、茯苓9克、白术6克、钩藤9克、蝉衣6克。

【参考文献】:

[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11:367

[2]王药雨.实用中药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2:23

[3]周凤梧.中药方剂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76;3:116

上一篇:辛夷 下一篇: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