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27页(2588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升麻、大三叶升麻、北升麻及菊科植物麻花头的根茎;又名黑升麻、周麻;主要含有升麻吉醇、异阿魏酸、升麻碱、皂甙、升麻木质糖甙、β-谷甾醇、生物碱、水杨酸咖啡酸、阿魏酸、鞣质、糖类、有机酸等成分;辛、甘、微苦、微寒,入脾、胃、大肠经;属辛凉解表类药。

〔功效主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适用于麻疹初期,透发不畅,常与葛根、防风同用;风热表证,头痛身热,常与柴胡、葛根等同用;胃热齿痛、咽痛口疮,常与石膏、黄连等同用;咽喉肿痛,常与元参、子、桔梗等同用;中气下陷之泄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本草撷英〕 本经:除百毒,辟瘟疫、瘴气、邪气、中毒、时气毒疬,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甄权:小儿惊痫,热壅不通。疗痛肿、豌豆疮。

元素:治阳明头痛,补脾胃,去皮肤风邪,解肌肉间风热。疗肺痿,能吐脓血,能发浮汗。

时珍: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晕,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指掌:引葱白散手阳明之风邪,引石膏止足阳明之齿痛,引诸药热游行二经,升阳气于至阴之下。

备要:表散风邪,升发火郁,引甘温之药上行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解百药毒,吐盅毒,杀精鬼。阴虚火动者忌用。

〔名医心得〕 方药中:(1)诸毒 一是火病而系暴发者,如具有传染性的温毒、时疫之类疾病;二是因误食药物或有毒食物所致疾病。这两种情况均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使用较大剂量的升麻。(2)病毒性肝炎 十余年来重点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重用升麻进行治疗。剂量一般均在30克,多时至45克,效果很好,无一例有不良反应。[1]作者曾师方老法于乙肝患者,疗效确切。

陈树森:肝炎 本品甘苦平、微寒,近代有人认为它有净血解毒作用。《中国药学大辞典》说“解百毒……辟瘟疫瘴气……时气毒疬。”因此,该药是否对肝脏有解毒或对病毒有抑制作用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临床用于肝炎,多获效验。[2]

朱锡祺:结石 泌尿系结石形成后,由于尿液向下冲击,结石表面的棱角或粗糙面可能嵌入泌尿道粘膜内,或损伤粘膜产生粘连,迁延日久而不能排出。联想到车轮陷入地面后,车不能前行,常将车身后退,再加足力,往往可一冲而过。故在通淋排石的基础上,使用升麻或桔梗等升提药物,在利尿排石药物的作用下,有可能移动结石的位置,使其冲破原来的阻挡,有利于结石的排出。使用时应注意配以党参、黄芪等益气药(气虚者更为适宜)。否则,升举力不强,且不持久。经临床反复实践,确有良效。[3]

孙弼纲:外感久嗽 外感咳嗽,日久必虚,所以在辨证论治方中概用升麻,并选用荆芥、防风等,因本品可举陷下之阳气,而诸风药既可行卫气充肌肤以疏表逐邪,亦可行气血达于四末而逐寒复温,又可助阳入里以温脏腑,得升麻之助,效果尤佳。[4]

〔药理与应用] 1.抗菌作用: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对绿脓杆菌有轻度抗菌作用,对毛癣菌、小芽胞菌、芽胞癣菌和红色表皮癣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尚有抗疟原虫作用。临床多用于流感、肺炎、急性扁桃体炎、伤寒、麻疹、丹毒、败血症、疫、回归热、产褥热、恶性疟疾等。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有抑制心脏,减慢心率,降低血压的作用;升麻酊剂具有镇静和降压作用;其甾醇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临床偶用于冠心病、肺心病等。

3.其他作用:对肠痉挛有抑制作用,对子宫和膀胱有兴奋作用,弱而持久的利胆作用,镇咳祛痰作用,兴奋汗腺而解热,能解莨菪中毒,抗辐射、升白细胞作用,以及抗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临床多用于胃炎、肠炎、子宫脱垂、直肠脱垂、胃下垂、肝炎、胆囊炎等疾病。

此外,单穗升麻甲醇总提取物可使皮肤充血,甚至形成溃疡;内服对胃有刺激性,可引起胃肠炎,严重时可发生呼吸困难、谵妄等。所含升麻素人服过量时可使肌肉松弛、头晕、目眩、脉息减弱,对胃有刺激而引起呕吐、恶心,大量可致头晕、头痛、虚弱等。

〔剂量用法〕 3~9克,煎服。升阳举陷量宜小(3~5克),解毒时量宜大(9~30克)。

〔按语〕 升麻功擅解表透疹、升阳举陷,故临床主要用于外感、皮疹和清阳不升之证,对于毒症则用之者鲜。考《本经》所载,本品功用不在于此,而重在解毒。方药中、陈树森老中医重用本品治疗乙肝收效颇着,则是升麻擅于解毒的最好证明。由此,我们对《本经》所谓的毒应有一个新的认识——不应局限于热毒、麻疹疫毒(热毒即热之极),对于缠绵难愈、常药难解的病邪均可视为“毒邪”,如乙肝病毒、尿毒症之尿素氮增高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破译古籍奥义,同时方能拓展中药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卢祥之.名老中医治病绝招.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12:57

[2]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出版社,1990;7:2249

[3]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出版社,1990;7:1006

[4]史宇广等.当代名医临床精华,咳喘专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9:152

上一篇:葛根 下一篇: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