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障碍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精神疾病现代药物治疗手册》第52页(2669字)

一、概述

适应性障碍是指在某一可辨认的日常生活中应激性生活事件影响下,由于易感个性,适应能力不良,病人对该应激源出现超出常态的反应性精神障碍或适应不良的行为,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人际交往功能损害。不少学者将适应性障碍看作是暂时性诊断。国外认为本病较常见,尤其在会诊-联络精神病学中,但无精确的统计数据。本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生,男女无差别,也有人报道,在成年人中以女性多见。病程的长短取决于精神应激因素持续时间、病人的个体素质及外界环境如社会支持等。应激因素消失后,一般病程不超过6个月。适应性障碍无论病程长短,起病缓急,其预后是良好的,尤其是成年病人。一般于改变环境或者消除应激因素后,精神症状可逐步缓解,不治自愈。如辅以医学干预(心理治疗或适当的药物治疗),则症状可加速恢复。病人的适应能力可完全恢复,无后遗症。

二、临床表现

1.抑郁心境的适应性障碍 是在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心境障碍。临床表现以抑郁症状为主,出现无望感、哭泣、沮丧等状态,但比抑郁症轻。

2.焦虑心境的适应性障碍 以神经过敏、心烦、紧张不安为主要表现。

3.混合性情绪表现的适应性障碍 表现为抑郁和焦虑心境及其他情绪异常的综合征状,从严重程度来看,又比抑郁及焦虑症轻。如学生离家住校后,会出现焦虑、抑郁、紧张和高度依赖等症状。

4.品行异常的适应性障碍 如逃学、破坏公物、打架、不履行法律责任等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或不遵守社会准则和规章的暴力行为。

5.情绪和品行混合的适应性障碍 既有情绪异常,又有上述品行异常的表现。

6.躯体性主诉的适应障碍 表现为头痛、疲乏、背痛等全身不适,经医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可能。

7.工作抑制的适应性障碍 如原来工作能力良好,近来突然表现难以正常工作,不能学习或不能写东西、作报告等,而病人在情绪上并无抑郁、焦虑、恐怖等症状。

8.退缩的适应性障碍 表现为社会性退缩而不伴有抑郁、焦虑等情绪。

三、诊断

【症状标准】

(1)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尤其是生活环境或社会地位的改变(如移民、出国、入伍、退休等);

(2)有理由推断生活事件和人格基础对导致精神障碍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3)以抑郁、焦虑、害怕等情感症状为主,并至少有下列1项:①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如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等;②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

(4)存在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不包括妄想和幻觉)、神经症、应激障碍、躯体形式障碍或品行障碍的各种症状,但不符合上述障碍的诊断标准。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开始于心理社会刺激(但不是灾难性的或异乎寻常的)发生后1个月内,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1个月。应激因素消除后,症状持续一般不超过6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及品行障碍等。

【鉴别诊断】

1.创伤后应激障碍 主要鉴别点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由强烈的、对任何人都可能引起严重反应的生活事件所定义,如洪水、地震、飞机失事等,症状较适应性障碍严重且明显。另外,其复发的可能性较大。

2.抑郁症 两者无绝对的鉴别标准,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般来讲,抑郁症情绪异常更重,常有自卑、消极念头,甚至出现自杀企图。另外,抑郁症临床上有早晚变化等,也可资鉴别。

3.焦虑症 焦虑症表现为持续而广泛的焦虑,同时伴自主神经系统失调症状,睡眠障碍突出,且病程长。往往无强烈的应激源可寻。

4.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适应性障碍发病的重要因素,人格障碍可被应激源加剧。然而,人格障碍早在成年前已明显,应激源并不是人格障碍形成的主要因素。人格障碍的异常表现可持续到成年甚至终生。必要时,两者诊断可同时并列,如分裂性人格障碍伴发抑郁心境的适应障碍等。

四、治疗

(一)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适应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对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改善社会功能有积极的作用。常用的有认知功能、行为治疗(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精神疏泄疗法等,可采用个体、集体和家庭治疗的形式进行。

(二)药物治疗

在病人症状较严重,如出现自杀言行、暴力行为等危机状态时,配合心理治疗加以应用。治疗时应保持最小的有效量,症状缓解后即应撤除。

对于严重抑郁自杀常用的抗抑郁药:三环类:阿米替林50~150mg/d,多塞平50~150mg/d等。新型抗抑郁剂:氟西汀20mg/d,米氮平30mg/d,万拉法新50~150mg/d等。焦虑药:丁螺环酮15~30mg/d,氯硝西泮1~4mg/d,阿普唑仑0.8mg,艾司唑仑1~2mg,临睡前口服等。对于有幻觉妄想、暴力行为者可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症处理,如氟哌啶醇10mg,肌内注射,1~2次/天,氯丙嗪50~300mg/d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