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药的问题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第102页(3434字)

假药,即伪药。按照1985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三十三条的定义。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假药:

1、药品所含成分的名称与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规定不符合的。

2、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另外,有四种情况之一的药品,也作假药处理:

1、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

2、未取得批准文号生产的。

3、变质不能药用的。

4、被污染不能药用的。

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假药的定义基本都是可以辨认的,其安全性、有效性是未经国家权威机构审核、认定的,没有保障的。用药,当然是为了安全、为了有效。不安全、疗效没保障,还算是什么药?一句话,假药不是药,犯不上,也不必冒险应用这些没有保障的药。

研制、生产一种药需要严格的设备条件、科技投入,因而药品的价格比原药材的价格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是公平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然而这一点不被一般人所理解,抱怨药价昂贵。也正是这样,被奸商、假药制造者钻了空子。近年来,假药屡禁不止,多少与这情况有关。假药不但偷税漏税,最主要的是质量和疗效都没有保障,但是突出的一点是便宜。

药价便宜,甚至比市场价还要便宜,不好吗?有道是:“黄金有价,药无价”。药之所以无价,是按有效、无效作标准。药的所有价值,集中反映在它的疗效,它的技术含量,它的安全保障方面。这些都是成本的组成。如果只不过是药材原料的价值、简单加工、包装的价值,当然比许多劳动、智力投入、知识产权、科技设备等条件所付出的费用少得多。按照公平的市场价格规律来衡量,成本高的药,价格自然要高。反之,价格低的药,成本也较低,成本中所包含的科学技术、安全保障自然也低。从这一点来说,同样的药,便宜可能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了。成药是这样,原料药也是这样。

药价可能也是辨识真假的一个尺度。前面我们介绍了国家药品管理法关于假药的定义,但要知道,没有一个假药制造商不会在包装上印制假的批准文号,甚至连制造厂家也都印假的,一般家庭如何辨识?大多数读者不知道假药市场猖狂程度。已经揭露的,像以黄连素冒充黄制药的,黄连素当然比牛黄便宜得多;制造乌白凤丸不用乌骨鸡,或者仅用一般鸡,成本当然也要便宜,这样制的成药一定便宜得多。在青海省西宁市、甘肃省兰州市的街上前些年常有人走在外乡人身边,悄悄凑过来,推销、让你看用牛血加冰片“制”成的麝香、用土豆泥“制”成的冬虫夏草,还可以大起大落地砍价,便宜,但不是真货。请想,假如猎獐后,乘热用注射器抽取麝香,再注入兽血,外观、气味都与麝香无异,但肯定价格会便宜得多。我们看到过一批假人参,上半截连芦头带参都是真的,但下三分之二,平截一段都是假的,用竹签和真的插在一起,如果不用心看,外形同真的相仿,但毫无疑问,三分之一是真人参的价格比全部是真人参价格决不会一样。制假,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一般家庭虽然无法分辨,但价格可以作一个尺度。“便宜没好货”,在药价方面有参考价值。

但是,并也不是药的价格越高质量越好。许多人错误地认为进口的外国药价钱高,质量肯定比中国药质量好。甚至中成药,在市场见到的日本药、韩国药、新加坡药都认为比中国药高明。当然国外的某些制药企业有雄厚的技术力量,科学水平也较高,但是,进口药的价格并不完全反映它的技术含量和疗效水平,除去专利、知识、技术垄断的价格影响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进口税收也要加在药价中。如果是同类、同种的药物,进口药与国内生产药的差价中,也包含着上述国内生产药所没有的成本组成。这些差价并不反映进口药与国内生产药的质量差异。

这样看来,如果我国已经生产同类或同种的药物,进口药无论是否原装,在质量方面未必能由价格看出什么质量优势。这还是只从公平、正当的商业竞争来认识。其实,外国人也有奸商,特别是某些中间商作手脚,利用国内某些人迷信外国洋货的思想,在进口药方面不遵守商业道德,搞假药、掺假或表里不,或者申报与实质有出入被我国有关部门揭露的事例也还是有的。在药上,外国洋货不值得迷信,无论价格高、低,都不能作为选择的标准。

还有一种情况,应该提请读者注意:中医中药最注重经验,有人戏说,“中医越老越值钱”。主要是指中医越老,积累的经验越丰富,疗效可能越好。然而,这也未必,老,是年龄的标识,而不是经验多的必然标识,经验多少,有许多机缘。有的人银髯飘胸,闯荡江湖,以“老”中医自居,其实未必有多少临床经验,胡须长并不意味着从业时间也长,从来,弃文从医者常见,“半路出家、改行”当了中医的也并非罕见,这类人的医道就未必像他的年龄一样,值得推重;有多少经验并不与年龄成正比。

由这里引出一个祖传秘方的问题,这些年来,在各种传媒、在街头巷尾的广告中,各种各样的传说、口碑中,我们听到过许许多多的祖传秘方。秘方的存在是一个事实,有的人用过有效的方子保存起来,秘不授人,称为秘方、禁方。秘方的保密程度不同,有的是传药不传方,药可以配好后出卖或赠人,但其组成、制药工艺绝不传人;有的是传子不传女,或者传媳不传女,因为女儿终究要嫁人,成为外姓家人,秘方只能在家族内、本家人中流传;有的则授受时需要盟誓,有的则要到临终时才单传给一人。这样,如果祖代相传下来的秘方,又经过多次使用经验,其疗效比较可信。《礼记》有一句话:“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说明从古我们的先人就相信祖传医术的可贵、可信赖,这种认识流传至今,也就成了对祖传秘方的特别信仰了。

然而,试问:祖传的秘方果然比一般方剂,不是祖传,不曾保秘的方剂更有效吗?还要问:谁能证明一个方剂是这家真正祖传、“独家经营”,而不是胡诌瞎编的?与其这样“信则灵”地盲目相信,还不如在“灵”上下功夫,认真了解一下这方剂的真正疗效。有效,则非祖传也罢,非秘方也罢,都是可贵的。如果没效,不管它是否祖传秘方,也不管他是否诈骗,至少,应该当作假药对待。不要在这种祖传秘方上花冤枉钱,更不要把自己或亲人的生命安全寄托在这些“来路不明”的方药上。

我们说“来路不明”,特别是那些传药不传方,只卖药不讲组成的药,没有理由盲目相信。谁知道这方药中有没有不应用的有毒、有害的药物或不当配伍?汉代张仲景的方书传世超过十八个世纪,唐代孙思邈的方书传世少说也有十四、五个世纪,就是明、清医家的医药着作,也都有几个世纪了,公开流传,经过临床反复实践,其经历时间、经验之长、之多,有几个“祖传”世家能比这更长、经验更多?有的人很喜欢用“珍贵药材”、“特殊炮制”来描述方药之可贵,即便药材、工艺真可贵,不治病又何贵之有?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孙悟空为朱紫国王合成“乌金丹”头一个药引是“半空飞的老鸦屁,紧水负的鲤尿,王母娘娘搽脸粉,老君炉里炼丹灰,玉皇戴破的头巾要三块,还要五根困须:六物煎汤送药。”这当然是吴承恩的笔墨游戏,不足为凭。但也确实反映明代社会中的现象。而且,在现实社会中也多少残存着这样的风气。有一些江湖商人,为了标榜自己生产的药有多么名贵,什么深山大川的珍稀药材,极地的、深海的物产都列入名单。尽管中医确有值得重视的单、秘、验方流传民间,尽管确有值得注意的,具有独特药效的珍贵药材,但这并不等于那些以珍贵药材标榜而价格昂贵的药材都是起死回生、疗效卓着的“神药”。

要小心某些人利用人们珍视贵重药的心理,误以价格衡量疗效,而行诈骗之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