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辐射的基本性质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计量专业工程师手册》第463页(1865字)

光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一个基本物理常数,C=299792458m/s。光学辐射是电磁波,其波长与频率v之间的关系为

通常所说的光辐射是指波长等于1nm至1mm之间的电磁辐射。在实际应用上,从1nm至80nm之间,称为软x射线;而波长大于1mm的电磁波即是无线电波。光波的波长通常用nm(纳米)为单位来表示,大于1000nm的用μm(微米)来表示。人眼只对380-780nm的光波产生明亮的心理感觉,所以,这个波段称为可见光。可见光的波长边界不是十分确定的,因人而异,而且每个人在不同的适应状态、不同的观察条件下心理感觉也会有所不同,因而通常把波长小于400nm的光称为紫外线;把波长大于750nm的光称为红外线。

红外线又分为近红外(0.75~2.5μm)、中红外(2.5~15μm)和远红外(15μm以上)。紫外线则划分为A、B、C波段,400nm至315nm称为A波段,315nm至250nm称为B波段,250nm至200nm称为C波段。波长小于200nm的紫外线在空气中很快被吸收,只有在真空中才能有效传播,故称为真空紫外线,它在太空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

20世纪初,黑体辐射的研究使物理学家对光的本质的认识发生新的飞跃。1900年普朗克提出一个假设:谐振子的能量不是从0至∞连续变化,而只能取某个基本能量ε0的整数倍,构成一系列不连续的值:ε=ε0,2ε0,3ε0……。其中ε0称为能量子,且

ε0=hv (9.2-2)

式中 v——为振子的频率;

h——为普朗克常数。

光电效应是经典波动理论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对于某种金属阴极来说,若用频率较低的光(如波长较长的红光)照射,无论光线多强也不能产生光电流;相反,若用频率较高的光(如波长较短的蓝光)照射,只要很弱的光就能从金属表面打出自由电子,形成光电流。1905年爱因斯坦根据光电效应,提出了“光子”假说,认为光子的能量(E)正比于频率,即

E=hv (9.2-3)

当某电子吸收一个光子时,光子的全部能量转移到电子上去,一部分能量用来克服对该电子的约束力(等于脱出功),其余能量使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用公式表示为(该式称为爱因斯坦公式)

式中 m——为电子的质量;

V0——为电子在脱出表面后获得的初速度;

A——为脱出功。

1923年,德布罗依把波长λ与粒子的动能mv联系起来,得德布罗依公式:

这公式把微观粒子的动量与宏观的波长联系起来。在微观世界里,光具有显着的粒子性,但平常观察到的是大量光子的宏观现象,波动性表现得更明显。

【参考文献】:

[1]现代计量学概论,鲁绍曾主编,中国计量出版社,1987。

[2]现代计量测试技术,王江主编,中国计量出版社,1990。

[3]光度学,郝允祥等编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色度学,荆其诚等编着,科学出版社1979,。

[5]Principles Governing Photometry,Metrologia,19,97-101,1983.

[6]Accurate Measurement and Correction for Nonlinearities in Radiometers,J.Res.NBS,67A,197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