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与临床作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针灸经验处方手册》第7页(1137字)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一)分布特点

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可用离、入、出、合4个字来概括。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称“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称“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称“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称“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6组,故有六合之称。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腘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至毛际,人走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于足阳明胃经;手太阳、手少阴经别从腋部分出,入走心与小肠,上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手厥阴经别分别从所属正经分出,进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从所属正经分出,入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

(二)临床作用

十二经别的主要作用是离、入、出、合于表里经之间,加强了脏腑与经脉的内外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借以运行气血而濡养脏腑。其临床意义是十二经别能通达十二经脉所不能到达的部位,从而加强了整体和内脏的联系,扩大了临床治疗的范围。如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手,手阳明大肠经上颈贯颊,均不到达咽喉,但因手厥阴经别“出循喉咙”,手阳明经别“上循喉咙”,故手厥阴心包经的大陵、内关、间使等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合谷、阳溪等穴均能治疗咽喉疾病。足太阳膀胱经穴承山、承筋能治痔疮和便秘,是因为足太阳经别“下尻五寸别入于肛”的缘故。足三阳经的正经经脉并不通于心,为何会出现一系列心神病症呢?这是因为足三阳经通过其经别上通于心,所以,足三里、解溪、内庭、厉兑等穴均能治疗狂癫、不寐、多梦等辨证属于心的一些疾病。

综上所述,由于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所以也能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如偏、正头痛,可取手太阴经穴太渊、列缺治疗,牙痛、喉病可取足少阴经穴太溪、照海治疗。临床上常取阴经穴位治疗头面疾病,就是基于经别的沟通和联系。此外,由于其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也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并为近代发展起来的头针、面针、耳针、舌针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