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针灸经验处方手册》第420页(918字)

[简述]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并通过疟蚊传播的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圆疟原虫四种。疟原虫从蚊虫唾液注入人体,侵入肝细胞内生长发育,进行裂体增殖,当疟原虫以一定的周期繁殖,病人就表现为周期性发病。临床上以突然发冷、寒颤,继而高热,汗出热退,周期发作为主要特征。多次发作者出现贫血、脾大等病变。本病发冷、寒颤、发热、汗出、头痛头昏、全身酸痛,呈周期性规律性发作,每次持续6~10小时,间隔1天或2天,发有定时(但混合感染时无规律)。

少数恶性疟疾病人症状凶险分别表现为:过高热型:高热持续不退;脑型疟疾:头痛、呕吐、昏迷、谵妄;厥冷型:面色苍白、软弱无力、呼吸浅表、脉细弱;胃肠型: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炎症表现。脾肿大,可扪及;寒颤时涂血片可查见疟原虫。

[治法]清热祛邪。

[处方]毫针法:①大椎、后溪、合谷;②陶道、间使、曲池;③身柱、至阳、外关、中渚

方法:选1组处方,在发作前2小时针刺,留针30~6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随证配穴:高热不下可取合谷、曲池;昏迷可加入中、十二井刺血;恶心、呕吐可加内关;腹痛、腹泻可加中脘、足三里;头痛加百会、风池、风府、太阳、头维、印堂。

2.耳针法:①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②肝、脾、胃、胆。

方法:2组处方交替应用,于发作前2~6小时针刺强刺激,久留针,约1小时左右;间歇行针或埋针。

3.三棱针法:曲泽,委中或委阳。

方法:于发作前2小时治疗。病人取站立体位,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令血自流0.3~0.5ml后,以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也可加至阳点刺出血,每日或隔日1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