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胃大部切除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597页(2473字)

针麻用于腹部手术有很多优点,如术中生理扰乱少,胃肠蠕动恢复快,减少各类并发症,有利于出血性或中毒性休克患者的抢救等。但肌肉紧张、内脏牵拉反应及镇痛不全等,腹腔手术较其他部位手术更为明显。

1.术前预测 应在术前3日左右进行。目前做得较多的是用钾离子电导入测痛仪测定基础耐痛阈,用电子脉率计和13Y-7A型测定仪分别测定针刺前后脉率及触觉阈的变化。

2.穴位选配与刺激方法

(1)针刺麻醉 下列5组穴位处方,可任选其一。

1)体针(之一)

①取穴 主穴:足三里、上巨虚(均双侧)。配穴:恶心时加内关。

②操作 针刺得气后,可采用手法运针或电脉冲刺激。手法运针,捻转或提插频率为120次/分。电针刺激频率为5-200赫兹,连续波。无论采用何种刺激方法,其刺激强度应随不同手术步骤而有所变化,如在切缝皮和腹膜、游离十二指肠、结扎切断胃小弯左右动脉等步骤,须相应加大刺激强度;在胃残端与空肠或十二指肠吻合时,可以停止刺激,留针守气以保养穴位。诱导时间约为30分钟左右(下同)。

2)体针(之二)

①取穴 主穴:人中、承浆。配穴:足三里、内关、脾俞、心俞(均双侧)。

②操作 头面及肢体穴操作方法同上,针刺脾俞和心俞时针尖稍向椎体侧,进针1-1.5寸,弯下针体后接上电极,用橡皮膏固定,电针频率为1200-3000赫兹。除用手法运针及电刺激外,尚可用手法仪运针,捻转角度180°-360°,提插幅度3-10毫米,频率约160-200次/分。用手法模仿仪时须用28号毫针,毫针通过换能器刺入穴位深度为1.5-2寸。

3)体针(之三)

①取穴 人中、承浆、足三里、切口旁针。

②操作 切口旁针采用28-30号4-5寸毫针,自上而下沿皮刺入。具体部位,一为沿左右肋缘进针(相当鸠尾透章门);一为沿腹直肌两旁进针,然后接上正负极。电刺激频率为1200-3000赫兹。余穴操作同上。

4)体针(之四)

①取穴 至阳。

②操作 先按连续硬膜外麻醉操作法在胸7-8间隙穿刺,将导管电极头端方向插入硬膜外腔采取分次推进法,每插入0.5-1厘米,测捻针感一次,大约置入3-4厘米深度,针感可扩散或接近于手术部,即达到目的。导管电极即在连续硬膜外导管内插入不锈钢丝制成,插入体内一端的钢丝在导管外裸露约0.3-0.5厘米,末端弯曲呈环形,留在体外一端钢丝在导管外裸露2-3厘米,逆行插入注射针头腔内,再接上盛满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备用,让电麻仪负极接针头,正极接在椎旁组织的毫针上。频率为80-100赫兹。

5)耳针

①取穴 胃、神门、交感、肺。

②操作 每次取双侧或仅取左侧穴,针刺得气,通电脉冲刺激,频率为5-200赫兹。

(2)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1)取穴 足三里、内关(双侧)。

2)操作 电针刺激频率4赫兹,间断、连续波交替使用。于术前半小时开始。小剂量硬膜外麻醉方法:穿刺点在T8-9或T9-10向头侧置管3厘米,麻醉用药为1%利多卡因和0.15%地卡因混合液,首剂推入5毫升(在5分钟内推完),每60分钟追加利地合剂3毫升。

3.辅助用药

(1)术前用药 切皮前30分钟,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克,阿托品0.5毫克或东莨菪碱0.3毫克,切皮前10分钟,静脉滴注哌替啶1-1.5毫克/千克体重或芬太尼0.1毫克。

(2)术中用药 应用少量局麻药,在切缝腹膜时,痛觉敏感者,可用0.5%普鲁卡因2-3毫升浸润,有明显镇痛效果;关腹时肌肉紧张者,可在腹直肌鞘内注射1%普鲁卡因5-10毫升;在结扎胃左右动脉、剥离溃疡外围黏连或游离十二指肠等处,手术刺激较大,内脏痛或内脏反应明显者,酌情用0.5%普鲁卡因5-10毫升浸润。

(3)镇静、镇痛药物的应用 如术中主诉胸闷、心慌或情绪烦躁者,可用哌替啶12.5-25毫克静脉滴注;内脏反应剧烈,可用氟哌啶2.5毫克和芬太尼0.05毫克,亦可用灭吐灵10毫克静脉滴注。

(4)肌松剂的应用 如病灶较深或关腹困难,可单次适量静脉缓慢注射汉肌松,初量为0.6-0.7毫克/千克或三碘季胺酚40毫克。使用肌松剂应防止呼吸抑制,严密观察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面罩吸氧。

4.注意事项

(1)胃大部切除术要求术者操作要稳、准、轻、快。

(2)腹膜和结扎胃左右动脉刺激对针麻手术成败至关重要。

上一篇:肺切除手术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