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常见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第310页(2083字)

【毫针治疗】

■方法1

取穴:主穴:伏象头部及颈部;配穴:倒脏上焦。

针刺方法:直刺进针,针身须达骨膜层,行小幅捻转手法,留针1~2小时,或至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留针期间间歇行针2~3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方法2

取穴:双侧胸腔区和胃区。

针刺方法:快速进针至帽状腱膜下,沿穴区由上向下推进约1寸,以200次/分钟的频率捻转针法,持续30秒至1分钟,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10分钟重复行针1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方法3

取穴:额旁1线(双侧),额旁2线(双侧),顶中线。

针刺方法:额旁1线,额旁2线均从上而下透刺1寸,顶中线自前顶向百会透刺。用抽气法行针,每针持续1~3分钟。留针1~2/小时,留针期间可用上法行针2~3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针灸治疗】

主穴:中魁、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针具常规消毒后,中魁穴取28~30号1寸毫针以15°角向上斜刺,其余穴用1~1.5寸毫针直刺。进针得气后均艾条灸,留针20~30分钟。

配穴:胃热者,口渴喜饮,口臭,加内庭、曲池、合谷,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胃寒者,恶风寒,喜暖,加百会、神阙、关元,用补法(神阕不针)并重用灸法;脾虚痰盛者,呕吐清水痰涎,食少纳呆,加三阴交,丰隆、补泻兼施,起针后背俞穴拔走罐,留罐10分钟;肝气犯胃者,吞酸,胸肋疼痛,配太冲、期门,用平补平泻法。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天,一般在病人呕吐停止、症状全部消失后,仍要求病人针灸1~2个疗程,以调补胃气;巩固疗效。

【针灸配方】

配方:内关、公孙。内关、公孙呈对角交叉取穴法,直刺1~1.5寸,施呼吸泻法。

操作:躯干部穴位用穿线法。埋入1号肠线2~3厘米;头部及四肢穴用注线法。头部穴用9号穿刺针平刺1厘米,埋入00号肠线0.5厘米;四肢穴用12号穿刺针直刺埋入1号肠线1厘米。每次选用敏感反应最明显的穴位2~4个进行埋线,30天1次。

配方取穴:内关、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内关取双侧,直刺1寸左右,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施术1分钟;使针感传到指端,足三里取双侧,直刺2寸,用捻转补法,施手法1分钟;上巨虚直刺2寸,用提插泻法,施术1分钟;天枢可用呼吸补泻之泻法,直刺2寸左右,施手法1分钟。15天为1个疗程,每日针刺2次,上、下午各1次,共治疗2个疗程。

配方:内关、公孙。取内关、公孙呈对角交叉相刺,进针1~1.5寸,施捻转泻法。

【药压治疗】

治疗方法:将胶布剪成1.5厘米×1.5厘米的小块,以人丹(广州单娥制药厂产,放在胶布块中间,贴敷于足三里(或穴)穴上,以指尖攒压。每日早晚各一次。空腹时进行,如全身情况较差、并发脱水及平衡失调者,可配合补。

【穴位埋线疗法】

■方法1

取穴:内关、足在里、天穴。痰盛加丰隆;肝郁加大冲;寒呃加中脘;瘀呃加期门。

操作:用植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将1号肠线2~3厘米置于埋线针缺口上,刺入穴内。天突穴向下斜刺于胸骨与气管之间,深1.5厘米;期门从穴旁向穴下斜刺于皮下与肌膜之间;余穴直刺1.5~2.5厘米,退出埋线针,植入肠线。一般10天埋线1次。

■方法2

取穴:膈俞,天穴。

配穴:①中脘、足三里;②膻中、内关。

操作:天穴、足三里、内关用流毒一法,方法同方一。余穴用穿线法,从穴位上方进针,穿过穴位皮下,从穴位下方出针,埋入2号肠线2厘米。外盖敷料。主穴每次必用;配穴交替使用。15天埋线1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