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耳解剖学手册

胚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耳解剖学手册》第46页(880字)

鼓室在间叶组织中自行发育成器官,该组织恰为第1和2鳃弓耳泡囊向外并融合在一起的:外胚层憩室进而发育成外耳道;内胚层憩室形成中耳的被盖。

黏膜原基来自内胚层第一囊的憩室:咽管-鼓室管(KÖlliker管)。此管仅在起初与即将形成的鼓室下部有关,位于即将发育形成听骨链区域的下方。先产生下鼓室隐窝,然后咽管-鼓室管袭入界于耳囊和即将形成鼓室之间的间叶组织中,为一小憩室形(隐窝和囊)以便构成鼓房(第10周)、鼓上隐窝(第30周)和鼓窦入口(第5个月)。

在其不断发育过程中,内胚层细胞冲入听小骨,由一层内胚层构成完整包囊以及肌肉-韧带装置。

在内胚层憩室相遇的地方可产生一些骨系膜,连接听骨链至鼓室各壁并产生黏膜皱襞(鼓膜-锤骨皱襞)。

骨发育有很多起源。

柔软骨在听泡周围发育成器官,然后接受内骨衣骨化而产生的耳泡囊,至第6个月时已达到固定的状态。进而不仅提供内壁,而且也提供一部分鼓室盖和鼓室底的形成。

鼓环为一黏膜骨质。自间叶期开始骨化,间叶位于将形成鼓膜的周围,但残留上开口(Reivinus切迹)。此环在第3个月末期几近水平位。此环的垂直化作用继续进行并随月数增长而向前发育,直到生后才逐渐长大成鼓室腔。后来又有一部分发育成鼓室底。

Reichert软骨将发育成鼓室后壁;颞骨鳞部属一黏膜骨质,其一小部供鼓室盖和鼓室外壁之用。

鼓室气化作用:中耳气室是通过胚胎间叶组织的吸收,和咽管-鼓室管(咽鼓管)发育形成以及骨质移位而产生的,但是生后已成为一个可能的(事实上)腔室。气化作用随同呼吸而产生并延续到数年以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