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史家、史着和史学流派的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95页(1777字)
1.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研究 在60年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司马迁与《史记》思想性的分析和研究。白寿彝的《〈史记〉新论》(求实出版社,1981年)集中反映了这方面的研究水平。另一方面,50-60年代的150篇左右的论文中,主要研究其哲学思想、行年、人物传记、历史编纂学、“三家注”、早期传播以及语言艺术等。70年代末以来的200多篇论文中,研究司马迁思想、挖掘发愤精神、论证体制、探寻笔法、讨论人物描写、谈运用档案、考辨版本、流传以及研究状况等,无所不包;在思想研究中,包括政治、经济、货币、哲学、史学、民族统一、社会伦理、文学、美学、地理以及自然科学如天文学等思想,反映了这方面研究的空前生动的局面。
2.关于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研究 在评价方面,70年代末以来,又继50-60年代重新进行探讨。季平指出,以往对司马光评价往往缺乏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不同意对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表示肯定而对他在书中的政治观点全盘否定。他认为,不能以其“主张变法或反对变法作为衡量其是非功过的唯一标准”。(季平:《论司马光》,《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第3期)对60年代由翦伯赞提出、后来引起争论的编纂分工和编纂程序的问题,70年代末以来,王曾瑜等又深入进行了研讨,问题正在接近解决。通鉴学的研究也开始提上日程。
3.关于“乾嘉史学”的研究和分歧 60年代在讨论乾嘉学派中,专论“乾嘉史学”的仅有祁龙威《乾嘉史学初探》(《江海学刊》1962年第1期)一文。文中提出,乾嘉时代的史学可分三派:着重采集文献,主要代表全祖望;着重整理古籍,主要代表钱大昕;着重评述作史义法,主要代表章学诚。进入80年代,又一度研讨这一问题。任清认为,把文字狱政策说成是乾嘉学派盛行的原因,“缺乏应有的说服力”;提出乾嘉学派产生并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条件是政治稳定统一、社会经济繁荣、统治者对封建学术文化大力提倡造成的。(《关于乾嘉学派的成因及其评价》,《人民日报》1982年10月25日)专论“乾嘉史学”的主要是仓修良《试论乾嘉史学》(《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3期)。文章认为,“乾嘉史学”是史学“畸形发展的后果”,是清统治者的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的产物;同时指出,乾嘉时代史学的特点和内容,“只要用考证二字就可以概括”,认为祁龙威的三派分法“不符合乾嘉史学的特点”。
【参考文献】:
一、专着:
刘节:《中国史学史稿》,中州书画社,1982年。
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二、论文: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人民日报》1964年2月29日。
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学术月刊》1961年第10期。
汪伯岩:《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问题》,《文史哲》1963年第4期。
白寿彝:《谈史学遗产答客问》,《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1、2、3、4期。
师宁:《有关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一些问题》,《文史哲》1963年第6期。
谢保成:《对我国封建史学基本特点的初步认识》,《学习与思考》1982年第2期。
萧黎:《建国以来〈史记〉研究情况述评》,《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5期。
张大可:《三十年来〈史记〉研究述评》,《人文杂志》1983年第6期。
宋衍申:《试探建国以来的〈资治通鉴〉研究》,《东北师大学报》198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