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社会性质问题的争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06页(3876字)
在50年代的古史分期讨论中,由于魏晋封建论的提出,两汉社会性质问题随之成为人们瞩目的对象。1954年,翦伯赞在《历史研究》发表《关于两汉官私奴婢问题》一文,论证汉代是封建社会,而不是奴隶社会。不久,王思治等人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其后,讨论日益深入,主要涉及两汉农业生产力水平、两汉奴婢的地位、汉代农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汉代政权是否打击奴隶主,两汉阶级斗争的性质等问题。
1.关于两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问题 主要有两种意见:杨伟立、魏君弟根据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所描述的封建社会生产力特征,认为从西汉的农业和铁器、纺织、陶器等手工业部门来看,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封建社会阶段(杨伟立、魏君弟:《汉代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历史研究》1956年第2期);王思治则认为,斯大林描述的特征,是对整个封建社会而言的,不应该将它硬加在汉代,西汉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至东汉才逐渐得到发展,最后导致东汉末年中国奴隶制的崩溃(王思治:《再论汉代是奴隶社会》,《历史研究》1956年第9期)。
上述意见分歧反映在诸如主要农具的质地、牛耕是否普及等一些具体问题的不同看法上。关于汉代主要农具的质地,王思治认为当时的农具主要还是生铁冶铸的,质地脆弱,因此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应用的还是“跖来而耕”,至东汉时铁制农具才普遍使用(王思治:《再论汉代是奴隶社会》,《历史研究》1956年第9期);胡珠生则引用考古资料证明,汉代农业生产中已应用铲、锄、锛、犁、斧镰、铧等铁制农具,有些种类遍及辽东、热河等边远地区(胡珠生:《汉代奴隶制说的根本缺陷在哪里?》,《历史研究》1957年第7期)。至于牛耕的普及程度,也有两种不同的估计。王思治以为,汉武帝时牛耕尚未普及,多用人挽犁,这正适合于奴隶制的集体耕作(王思治:《读〈关于汉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问题)一文之后》,《光明日报》1957年2月14日)。戎笙则认为,西汉中叶以后已经普遍使用牛耕(戎笙:《论西汉牛耕的普遍使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光明日报》1958年2月3日)。
2.西汉奴婢的性质和地位问题 翦伯赞在《关于两汉的官私奴婢问题》一文中认为,两汉的官私奴婢已不同于古代希腊罗马社会的奴隶,他们不是农业生产的担当者,主要从事家庭杂役。这种看法,在主张汉代是封建社会的研究者中颇有代表性。但王思治等人却认为,汉代奴隶劳动不论在农业、手工业都占着主导地位(王思治、杜文凯、王汝丰:《关于两汉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历史研究》1955年第1期)。魏晋封建论者还指出,奴录社会奴隶的数量不一定比奴隶主和自由民的数量多,即使在希腊罗马的古典奴隶社会里,奴隶在数量上也从来没有超过自由民。同时,并非一切国家的奴隶社会里奴隶都是可以被任意屠杀的。
3.汉代政权是否打击奴隶主 郭沫若在《汉代政权严重打击奴隶主》(《人民日报》1956年12月6日)一文中认为,汉代政权是否打击奴隶主,这是古史分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汉代是奴隶制,那么当时的政权应该是保护奴隶主的。然而,汉代的政权一直不间断地打击工商业者,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打击。但日知却认为,秦汉“抑商”政策的实质,是贵族奴主集团打击商人奴主集团的气焰,至东汉,两个集团“打成一片”,于是重农抑商政策也就不提了(日知:《从重农抑商的传统谈到汉代政权的本质》,《人民日报》1957年2月25日)。高念之还认为,重农抑商只不过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矛盾的反映(高念之:《关于重农抑商和汉代的社会性质问题》,《人文杂志》1957年第4期)。
4.秦汉小农的历史地位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性质。 汉代奴隶社会论者认为,战国秦汉和古代希腊罗马一样,自耕农的小土地所有制形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日益破产而沦为奴隶,决定了当时社会的奴隶制性质(何兹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6年第8期);但汉代封建论者则认为,不能把一部分小农的悲惨命运和决定小农经济破产的原因相混淆。土地兼并和小农破产的事实说明,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生产关系,而不是奴隶制生产关系(江泉:《汉代农业中主导的生产关系》,《光明日报》1957年7月12日)。关于两汉阶级斗争的性质,讨论焦点是赤眉绿林起义和黄巾起义。王思治等人把新市、平林、赤眉起义笼统地称为奴隶农民大起义,但并未能确凿证明奴隶是起义的主力(前引《关于两汉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有的魏晋封建论者则认为,起义是以贫民为主力(童书业:《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文史哲》1955年第1期);但汉代封建论者认为,在奴隶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不是奴隶与奴隶主的斗争,而是农民战争,这恰恰说明,汉代的主导经济是地主经济而不是奴隶经济。
【参考文献】:
一、专着:
林甘泉、田人隆、李祖德:《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漆侠等:《秦汉农民战争史》,三联书店,1962年。
孙达人:《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第一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田昌五:《中国古代农民革命史》〈第一册〉,上海入民出版社,1979年。
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钱剑夫:《秦汉赋役制度考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吴慧:《桑弘羊研究》,齐鲁书社,1981年。
高敏:《秦汉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
高敏:《云梦秦简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二、论文:
翦伯赞:《关于两汉的官私奴婢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
王思治等:《关于两汉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历史研究》1955年第1期。
杨伟立、魏君弟:《汉代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历史研究》1956年第2期。
郭沫若:《汉代政权严重打击奴隶主》,《人民日报》1956年12月6日。
日知:《从重农抑商的传统谈到汉代政权的本质》,《人民日报》1957年2月25日。
张恒寿:《试论两汉时代的社会性质》,《历史研究》1957年第9期。
贺昌群:《论西汉的土地占有形态》,《历史研究》1955年第4期。
江泉:《试论汉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文史哲》1957年第9期。
朱绍侯:《秦汉时代土地制度与生产关系》,《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60年第1期。
贺昌群:《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历史研究》1961年第12期。
杨宽:《论〈太平经〉》,《学术月刊》1959年第9期。
戎笙:《试论〈太平经〉》,《历史研究》1959年第11期。
王毓铨:《汉代“亭”与“乡”“里”不同行政系统说》,《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
蔡美彪:《汉代的“亭”的性质及其行政系统》,《光明日报》1954年12月23日。
范文澜:《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林甘泉:《论秦汉封建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秦汉史论丛》第二辑。
田昌五:《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地主阶级剖析》,《历史研究》1983年第5期。
田余庆:《秦汉魏晋封建依附关系发展的历程》,《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