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字语言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590页(1800字)

江苏在这方面有着良好的传统基础,近几年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又取得了新的发展。首先在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方面,省社会科学院陈辽所着的《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初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按照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较为全面地介绍和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突破了我国长期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只是个别篇章,个别观点的局限,在系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开拓。在古代和近代文学研究方面,正在逐步形成词研究和明清小说研究两大特色。南京师范大学唐圭璋继50年代编纂了《全宋词》后,1980年又编成《全金元词》(中华书局)。《全清词》也正在由南京大学程千帆主持编纂中。唐诗历来是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文学研究工作者除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外,还出版了一批研究专着,如南京师范大学吴调公的《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孙望的《全唐诗外篇》《中华书局,1982年)、郁贤皓的《李白丛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周勋初的《高适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卞孝萱的《元稹年谱》(齐鲁书社,1980年)等。苏州大学钱仲联长期致力于清代文学研究,所着《梦苕盦专着二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和《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齐鲁书社,1983年)有着相当的研究深度。程千帆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对以前没有人研究过的唐代的一种重要社会风尚和文学活动——进士行卷,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证和探讨。在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对作家的研究十分突出,已形成了系列成果,如陈辽的《叶圣陶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范伯群、曾华鹏的《冰心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郁达夫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王鲁彦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叶子铭的《茅盾漫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吴周文的《杨朔散文的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张梁的《林语堂论》(《文学评论丛刊》第6辑)、曼生的《论巴金早期的世界观》(《文学评论》1981年第3期)、冒炘的《瞿秋白诗歌初探》(《文学评论丛刊》第11辑)、程中原的《张闻天早年的文艺思想》(《群众论丛》1981年第1期)等。对鲁迅作品的研究也有不少成绩,如吴奔星的《鲁迅旧诗新探》(1981年)、赵瑞蕻的《〈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刘福勤的《〈阿Q正传〉创作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杨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的《〈野草〉赏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陈金淦的《〈阿Q正传〉评价和研究的历史回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2期)、王湛的《鲁迅的悲剧观》(载于《鲁迅文艺思想新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甘竞存的《略论鲁迅杂文的情理趣》(《鲁迅研究》1983年第2期)等。在戏曲和戏曲史研究方面,钱南扬的《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陈瘦竹等着《论悲剧与喜剧》(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都是较有份量的专着。在外国文学研究方面,有陈嘉的《英国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张月超的《欧洲文学论集)(1981年),以及冯汉津、汪文漪等编着的《当代法国文学辞典》(1983年)等。近几年不少文学研究工作者日益重视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发表了一批论文,如范存忠的《中国的人文主义与英国的启蒙运动》(《文学遗产》1981年第4期)、陆协新、秦家琪的《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欧阳健的《〈水浒〉、〈艾凡赫〉同异短长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等。在语言文字研究方面,近几年取得的重要成果有:洪诚的《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张拱贵等的《文言文的语言分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王臻中、王长俊的《文学语言》(1983年)、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1983年)、叶祥苓的《苏州方言地图集》(日本东京溪书舍,1981年)等。在美学研究方面,南京师范大学朱彤的《美学与艺术实践》(1985年)、省社会科学院吴功正的《小说美学》(1985年)都获得了较好的评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