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和语言学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52页(776字)

1966年前,对流传在人民群众中的口头文学和其他资料,对壮族等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普遍的、全面的搜集和整理。先后编写出版了《广西壮族文学》(初稿)、《壮文方案》等着作,并通过民间采风获得了大批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资料,整理了桂剧等传统剧目。

粉碎“四人帮”后,在民间文学研究方面,除了将以前搜集的资料重新整理出版外,还从文艺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加强了系统性、专题性的研究。蓝鸿恩着的《民间文学散论》(1981年),主要收集了几年来有关研究广西民间文学的论文。其中:《人的觉醒》是研究壮族英雄史《布伯》的重要论文;《中国的灰姑娘》曾被日本国立民族博物馆教授居岛久子介绍到日本;《哀民生之多艰》提出壮族民间长诗《嘹歌》叙述的故事发生在15世纪初(明朝弘治、嘉靖年间),是独特的发现。另外,他在民间文艺及民俗研究的一些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胡仲实着的《壮族文学概论》(1982年)全面地介绍了壮族文学的概貌,对壮族文学的民族特点及其发展的历史规律作了很有见地的探讨。潘其旭的《壮族“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民族研究》1981年第1期),全面论述了壮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活动“歌圩”形成的历史渊源、活动形式和内容;分析了“歌圩”的历史性、群众性、稳定性和渐变性的特点:阐明了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传统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1984年荣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其他还有《壮族歌谣概论》、《采风的脚印》、《民族文学论稿》等。在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研究和编写方面,除出版了《毛难、仫佬、京族文学概况》外,还重新组织力量,在“文革”前出版的《广西壮族文学》(初稿)的基础上,编就了近百万字的《壮族文学史》书稿。

上一篇:民族学 下一篇:新兴学科研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