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阳性反应物的类型及其性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耳穴诊疗手册》第50页(2675字)

一、类型

1.变色:常见的变色有以下6种:①片状白色、红润、暗红、暗灰、褐色及鹅黄色,与正常皮肤交界不清或不规则,也有交界非常明显;②点状;③针尖状;④片状中有散点状或密集点状;⑤白色点状外围有红色晕圈或红点状外围白色圈;⑥白色小点边缘有红晕或蓝色、乳白色、紫色、鹅黄色、褐色的色素沉着。

2.变形:耳穴的常见变形有针尖状,散点状或环状凹陷,片状肥厚,小岛状,结节索条状,链珠状隆起,点疹样隆起,凹陷,皱折。

3.耳穴变硬或软,或由厚变薄,或由薄变厚,某穴位区域比周围耳郭明显变软而薄或厚而硬。

4.新生血管变化:某些穴位有血管充盈异常、扭曲、中断、变细、圆形、半圆形、条状、海星状、网状等异常状态,颜色呈鲜红色,有粗有细,或变暗红色或灰白色如淋巴管样呈奶黄色,较粗壮。

5.脱屑:呈糠片样,鳞片状不易洗去、或擦掉,屑为白色或灰白色。

6.丘疹:红色或白色的点丘疹,似皮疙瘩,如果患者面部同时存在粉刺,要仔细分析,以防止假阳性。

二、性质

1.凡出现点状、片状红晕,充血,边缘红晕,红色丘疹,脓疱小丘疹伴脂溢性油光状透亮者,提示急性炎症或全身进行性发热状态。

2.如呈现白色点状、片状,环形凹陷,隆起,白色丘疹,无脂溢性失去光泽,呈灰暗状态,多见于慢性器质性病变。

3.某穴呈结节状或片状肥厚,隆起呈灰褐色,暗灰色且带干涸状态,往往属于肿瘤的中晚期状态。

4.脱屑,呈不规则干燥状态,可散布在肺区或某些疾病反应的相应穴位,常见于皮肤病或全身功能减退性病症或恶性肿瘤化疗后。

5.某穴相应部位呈现明显条状,线状,点线状,圆形或半圆形的白色凹陷,或呈暗灰色疤痕,或呈点状黑色小点,多见于患者由于某部位作过手术或受过不规则的外伤后引起的疤痕。

三、耳穴阳性反应举例

1.急性炎症:当身体某部出现红、肿、浸润等反应,耳穴相应部位也会呈现红色、油润之反应。

2.慢性炎症:如肥厚性胃炎,胃壁增厚、色呈苍白,而耳穴呈现片状白色、皮肤增厚等阳性反应。

3.恶性肿瘤:身体某部肿瘤在耳郭的相应穴位多呈现是边缘不清楚、无移动,有时有压痛,有隆起,或片状呈暗灰色。

4.良性肿瘤;往往是边缘清楚,可移动,无压痛,耳穴阳性反应,也是边缘清楚,可移动,无压痛,无隆起。

5.皮肤病:脂溢性皮炎,在身体某部脱屑的同时,具有少量油脂外溢。在耳穴相应部位也会呈糠皮样脱屑,有油脂。身体某部有鳞状脱皮呈干枯状,而耳穴反应也呈干枯无光泽,鱼鳞状翘起。另外如晚期肿瘤病人应用化疗后有全身皮肤色素沉着、脱屑瘙痒等症状,耳部相应穴位也呈色素沉着及脱屑。

6.手术后或创伤后;耳郭相应穴位可会呈现弧形或点条状、白色或暗褐色小疤痕状态。

四、耳郭视诊及扪诊举例

1.冠心病:耳穴心区有色泽及形态的变化如下。

(1)呈圆形或环形改变,边缘红晕,中央白色伴油脂状透亮。

(2)呈半弧形,色为红色或褐色。

(3)呈条状,色为红色或褐色。

(4)呈星鱼状,色为红色、紫红色或褐色。

2.腰椎病及颈椎病:耳穴相应穴区呈现念珠状高低不平的结节或有不规则条状分布,少数有白点边红或新生血管。

3.癌肿:笔者应用耳穴诊断35例疑似肝癌患者,经手术诊断,27例为癌肿,其符合率为77.2%;又对已知95例肝癌,34例肝硬化及47例肝炎患者,进行耳穴视诊及扪诊,初步结果列表于下:

4.胆石症:耳穴左肝大区上端及胰区内侧出现阳性反应约占80%以上,其特征为:散在或集中点状白色或点白边缘红晕,或呈沙粒状或针尖状硬结,或呈薄片小块状或可见到数个小结点混成片状,或在扪诊时手指间可感觉到“泥沙样”颗粒。

5.胃病:下厂普查时对有多年胃病史与对照组(无胃病史)工人共500人。采用双盲法,应用耳穴诊断与X线钡餐胃肠检查证实,查出球部溃疡与无球部溃疡共184例,符合率占80.7%。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在耳郭上反应变化如下:

(1)整个耳郭有光泽,无色素沉着。

(2)耳正面在十二指肠区疤痕形成,如蟹脚状、星鱼状或放射状。

(3)耳背相当十二指肠区有中等斜形条束状硬结(如软骨或硬骨状),其硬度随病程长短呈正相改变。

(4)探棒压迫相关穴位有刺痛感,且弹性回缩状态很差。

(5)在相应十二指肠区出现新生血管。

(6)在相应十二指肠区有色素沉着。

(7)在相应十二指肠区有时也呈现点状散在凹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