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溢乳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妇产科手册》第543页(3091字)
产后溢乳是指哺乳期内,乳汁不经婴儿吮吸而自然流出者,并伴有闭经及子宫、卵巢萎缩。本病属中医学“乳汁自出”范畴。
〔病因病机〕
产后溢乳的病因病机尚不明了。在初产妇,过去有第二性征发育迟缓,月经不调者中多见之;说明过去下丘脑垂体-卵巢系统功能不全者产后容易诱发此征;不合理的哺乳习惯和长期吸吮的刺激,均可造成在停止哺乳后持续分泌乳汁并有闭经,常伴多毛及肥胖。
中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主要为胃气不固,乳失摄纳;或肝经郁热,迫乳自出。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多发生于体质虚弱或性情抑郁的产妇。
2.分娩后有不随意的持续性的泌乳。
3.伴有闭经及子宫、卵巢萎缩。
4.乳房检查:乳头无皲裂,乳房柔软或胀硬,乳汁清稀或浓稠。
二、实验室检查
1.血中生乳素水平增高。
2.卵泡刺激素降低,黄体生成激素下降,其比例正常。
3.雌激素下降。
4.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降低或在正常水平的低限。
〔鉴别诊断〕
1.生理性产后溢乳:哺乳母体健壮,乳汁丰富,乳胀时便有少量溢乳;或正值授乳时间,哺乳母体思欲授乳则乳汁自出;或断乳初期,乳汁难断而自行流出者,均属生理现象,应与产后溢乳相鉴别。
2.乳腺疾患引起的产后溢乳,通过乳房检查可以发现,应与本病鉴别。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气虚失摄
乳汁自出,量少,质清稀,乳房柔软,神倦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少,脉缓弱。
二、肝经郁热
乳汁自出,量多,质浓稠,乳房胀硬疼痛,情志抑郁,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纠正产妇全身健康情况,保证产妇的休息,睡眠和饮食。
2.避免精神刺激。
3.改正不良哺乳习惯。
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气虚失摄
治法:益气固摄。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芡实,五味子。
人参15g 黄芪25g 甘草10g 当归15g 陈皮15g 升麻15g 柴胡15g 白术15g 芡实15g 五味子15g。
2.肝经郁热
治法:舒肝解郁,清热敛乳。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生牡蛎、夏枯草。
丹皮15g 栀子15g 柴胡15g 当归15g 白芍15g 白术15g 茯苓15g 甘草10g 煨姜15g 薄荷10g 生牡蛎25g 夏枯草15g。
三、西医治疗
1.克罗米芬治疗。
(1)作用:使正常排卵月经恢复而停止泌乳。
(2)用法:50~100mg,每日1次,连续5天。
2.溴隐亭治疗。
(1)作用:增加下丘脑生乳素抑制因子分泌,抑制生乳素的释放,或直接作用于垂体前叶,抑制生乳素的释放,血循环中生乳素下降,溢乳停止。周期性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排卵性月经再现。
(2)用法:2.5~7.5mg,每日1次,连续用24周。
(3)副作用处理:如有恶心、眩晕可在进食时服药;如有直立性低血压,则临睡前服用。
(4)缺点:只能达到缓解病情,不能根治,一旦停药,溢乳闭经往往再发。再用药仍有效,是否需要长期用药,有待今后研究。
四、其他疗法
针灸取穴:足临泣,悬钟。两侧交替,每日1次,用弱刺激手法,7次为1疗程。
五、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1次1丸,1日2~3次空腹口服。具有补中益气之功能。
2.十全大补丸:1次1丸,1日2~3次空腹口服,具有补气养血之功能。
3.加味逍遥丸:1次1丸,1日2~3次口服。具有舒肝理气,清热之功能。
六、单方验方
1.黄芪9g,五味子5g,水煎服。适用于气虚不摄者。
2.生麦芽90g,水煎口服。适用于肝经郁热者。
七、食疗
山楂内金散:生山楂60g,生鸡内金30g,刘寄奴15g,生山楂去核干燥研粉,生鸡内金干燥研粉,二药混合。刘寄奴煎汤,加红糖适量,每次送服药粉15g,每日3次。适用于气滞血瘀型溢乳。
〔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生山楂和生麦芽对各型溢乳症均有降低泌乳作用,其中对生理性高泌乳素值降低作用尤为明显。而麦芽的回乳作用的现代药理机制是生麦芽中含有麦角类化合物,麦角能抑制催乳素的分泌。人参、五味子有增加中枢N系统的作用,同时人参尚可增加体质,使血浆蛋白上升,有改善贫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