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354页(6786字)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变向深部侵蚀,穿破浆膜层,致使胃、十二指肠与腹腔沟通,即为穿孔。该病常因过度劳累、饥饿、暴饮暴食、情绪改变、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素而诱发。临床多以突发性上腹剧痛,难以忍受,甚则虚脱为主要表现,属中医“腹痛”、“胃脘痛”、“厥心痛”、“心下痛”等范畴。

〔病因病理〕

大多数穿孔发生于溃疡的活动期。病变由粘膜向深部侵蚀至肌层,再至浆膜,最后穿孔。过度疲劳,情绪过分紧张,饱食过度,洗胃,外伤,X线钡餐检查等,常为穿孔之诱因。

穿孔部位多发生在胃、十二指肠前壁近幽门处和胃小弯处。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于胃溃疡穿孔。穿孔的直径大都小于0.5cm。穿孔的形成有三种:

1.急性穿孔。溃疡突然穿孔,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大量、迅速外流,刺激或污染腹腔,很快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2.亚急性穿孔。穿孔极小,胃内空虚,或穿孔前后被溃疡周围大网膜,脏器粘膜等有效地封闭,而仅有少量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溢出污染小范围的腹膜腔,引起限局性腹膜炎,有时很像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肾绞痛等。

3.慢性穿孔。多见于胃、十二指肠后壁溃疡。穿透前已与周围附近脏器或组织有致密粘连,溃疡可穿透脏器或组织,形成穿透性溃疡,一般无急性腹膜炎的症状,但可在小网膜囊内形成小的脓肿,临床上主要表现后背疼痛很像急性胰腺炎。

急性穿孔时,胃、十二指肠内具有高度酸性或碱性的内容物突然流入腹腔内,引起剧烈的化学性刺激症状,称为化学性腹膜炎。数小时后,消化液分泌减少及腹膜渗出液的稀释,腹膜的化学刺激症状减轻,然而,不可避免地细菌性腹膜炎很快出现。穿孔后6小时内腹腔渗出液菌培养阳性率为18%,6小时后为75%,一般认为6小时内为化学性腹膜炎,而12小时后几乎都已发生细菌性腹膜炎。如无适当治疗将引起感染性休克,肠麻痹等而危及生命。

中医认为,此证因平素脾胃虚弱,复因劳倦内伤、饮食失节,情志暴怒等因素,致中焦不运,气血郁闭而成。气血闭久化热,热毒深壅,血肉腐败,而成脓疡,甚则热深厥深,阴阳两竭而死亡。

〔诊断要点〕

1.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近期加重或有诱发因素存在。

2.突然剧烈腹痛,难以忍受,状如刀割或烧灼,多为持续性,可有阵发加剧。腹痛起自上腹,逐渐扩至全腹,可有肩胛牵涉痛。

3.休克症状。穿孔初期常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是腹膜被刺激后引起的神经性休克,稍后可缓解。病情发展出现细菌性腹膜炎时,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4.恶心、呕吐。半数病人可有恶心呕吐。在穿孔早期为反射性,并不剧烈,后期出现肠麻痹时,呕吐加重。

5.腹膜刺激征: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腹肌强直呈板状硬或舟状腹。全腹压痛、反跳痛明显,但以上腹部最重,且出现最早。

6.腹腔内积气积液。穿孔后胃、十二指肠内空气进入腹腔,可使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是溃疡穿孔的有力证据。但无腹腔内游离气体时,不能除外穿孔。腹膜渗出,是腹腔积液主要原因。病程越长,积液越多,超过500ml以上,可叩出移动性浊音。

7.X线检查:可见腹腔内有游离气体,在肝与膈肌之间见有半月形透明区。

8.腹腔穿刺可抽出黄色液体,呈酸性反应,镜检有白细胞,脓球及食物残渣。

9.超声波检查,可见腹腔内积液或局限性脓肿。

10.细菌性腹膜炎时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增高明显。

11.其他。严重时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或感染中毒性休克,而有相应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1.急性胰腺炎。突发性腹痛始于左上腹,并放射至左肩、左侧腰背部。压痛以左上腹为重,腹膜刺激症较溃疡穿孔轻。血、尿中淀粉酶显着升高,无膈下游离气体。

2.胆囊炎、胆石症。腹痛多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压痛较局限于右上腹。腹膜刺激征轻,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血清胆红素可增高。B超有助于诊断。

3.急性阑尾炎穿孔。发病时可有上腹疼痛,但较轻,随后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穿孔时腹痛以右下腹为主,腹膜炎体征以右下腹最为明显。

〔辨证分型要点〕

1.气机郁闭:见于穿孔早期,上腹突然剧痛难忍,痛如刀割,很快延及全腹,腹皮挛急,痛而拒按,伴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脉弦紧或细数。

2.毒热炽盛:见于穿孔后12~24小时,病人发热或壮热不退,恶心呕吐,腹痛不止,腹皮挛急,硬如板状,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若热深至厥,则见体温反降,四肢不温,神识昏糊,或烦躁不安,冷汗淋漓,脉细而数或脉微欲绝。

3.瘀血停滞:身热已退,腹痛亦趋局限,痛有定处,按之痛甚,腹皮已软,舌质暗或舌下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4.胃阴亏虚;腹皮已软,按之不痛,自觉胃脘隐痛或灼痛,口燥咽干,嘈杂纳少,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大便干结,舌质红干,少津。

〔治疗〕

一、中医治疗

(一)证型论治

1.气机郁闭。

〔治则〕疏通气血,缓急止痛。

〔方药〕暂停中药内服治疗,以针刺治疗为主,详后。

2.毒热炽盛。

本证应以手术治疗为宜。若保守治疗,经针刺、抗炎、胃肠吸引后,腹痛减轻,并局限后,方可中药内服治疗。

〔治则〕清热解毒,通里攻下。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大承气汤

黄连15g 黄芩15g 黄柏15g 栀子15g 大黄10g 枳实15g 厚朴15g 芒硝10g

〔加减〕身热不退者,加金银花20g,连翘15g,石膏20g;腹胀者,加莱菔子15g;

腹痛不减者,加白芍20g,甘草15g,乌贼骨15g;烦躁不安、神识昏糊者,加服安宫黄丸。

3.瘀血停滞。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五灵脂10g 川芎10g 丹皮10g 赤芍10g 元胡15g 当归15g 桃仁15g 红花10g 川楝子15g 香附15g

〔加减〕腹胀者,加柴胡10g,厚朴10g;便秘者,加大黄10g。

4.胃阴亏虚。

〔治则〕益胃养阴。

〔方药〕益胃汤加减。

沙参10g 麦冬15g 生地15g 玉竹10g 石斛10g 五味子15g 葛根10g 甘草10g

〔加减〕

胃脘痛者,加白芍15g,乌药15g;手足心热、心烦不宁,加酸枣仁15g,莲子心10g。

二、单方验方

1.胃溃汤,黄芪20g,桂枝10g,党参15g,白术15g,干姜10g,白芍15g,陈皮10g,当归10g,升麻3g,代赭石15g,煅牡蛎15g,甘草5g,适于恢复期,或溃疡活动期属脾胃虚寒者。

2.清润愈损汤,甘草15g,阿胶10g,当归15g,五倍子15g,公英25g,玉竹10g,白芨6g,孩儿茶3g,白矾3g,(阿胶烊化,孩儿茶、白矾研末对入),适于恢复期胃脘瘀热者。

3.红花100g,蜂蜜100g,大枣10枚。红花、大枣同煎,取汁对入蜂蜜中,大枣去核同服,每日1剂,晚睡前1次顿服,20天一疗程。适用于气滞血瘀之胃脘痛。有出血倾向者禁服。

4.乌贼骨、渐贝母等量,共研细末,每次2~3g,日3次口服,适于恢复期胃阴亏虚证。

(三)其他疗法

1.针刺治疗:

(1)体针:取上脘、中脘、天枢、梁门、内关、足三里。手法:泻法,强刺激,最好用电针,留针20~30分钟,隔两小时一次。适于穿孔早期,气机郁闭,热毒炽盛者。恢复期宜用补法。

(2)耳针:取胃及十二指肠、神门、交感。手法:补虚泻实,适用恢复期胃脘疼痛者。

2.中药外敷:金黄散,玉露散,水调散外敷于上腹部。每日1次,干后凉水湿润。适于腹痛拒按,腹皮挛急者。

3.中药灌肠:大承气汤随证加减,水煎浓缩200ml,保留灌肠。适于热毒炽盛,禁食者。

二、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禁食水。一经确诊,即当立即禁食禁水。

2.胃肠减压。下入胃管后,立即抽空胃内滞留液。然后保持连续抽吸。

3.半卧位。

4.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抗感染,宜选用广谱抗菌素,或根据腹腔抽吸液菌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菌素。

(二)对症治疗

1.抗休克:有休克者,宜平卧位,吸氧扩充血容量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2.镇痛:诊断明确,腹痛明显者,可给止痛剂以尽快减轻腹痛。

3.高热者。宜首选物理降温,予冰袋或酒精擦浴,必要时,可给肾上腺皮质激素。

4.腹胀者,可用新斯的明0.5~1mg,肌注:每日1~2次,或加兰他敏2.5~10mg,肌注,每日1次,或0.25%普鲁卡因肾囊封闭。

(三)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

(1)复杂穿孔:即穿孔同时合并有出血、幽门梗阻或溃疡有恶变者。

(2)腹腔内渗液多者:饱餐后,特别是酗酒后穿孔及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体征明显者。

(3)有休克者,提示腹腔渗液多,中毒明显,应在抗休克治疗缓解后,争取时机,尽早手术。

(4)40岁以上,病史较长的顽固性溃疡。

(5)经综合性的非手术治疗10小时左右,病情不见好转或更趋恶化者。

2.手术方式:根据病人全身情况、年龄、腹腔污染程度、是单纯穿孔亦或复杂穿孔、穿孔部位及大小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不同术式。一般来说,全身情况可耐受复杂手术,腹腔污染不重者,应行彻底性手术,包括胃大部切除术或缝合穿孔后行迷走神经离断术及附加手术,全身情况差,腹腔污染重者,宜行简单手术,包括单纯缝合穿孔,或胃、十二指肠造瘘术。

〔预防与调护〕

1.有溃疡病者,应积极、系统内科治疗。平素保持心情舒畅,忌暴饮暴食及饮酒,忌烟。

2.血压平稳者,应保证半卧位,以预防膈下感染。

3.下胃管后要抽吸净胃内残留液,有阻塞者,应用生理盐水冲洗,保证胃管通畅,并记录引出胃液的量和性质。

4.禁食水或有休克者,要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5.穿孔一经发生,即应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病情严重者,10~30分钟,测一次血压、脉搏、呼吸。并要随时观察腹部体征变化。

6.禁食的患者,病情好转,可以进食时,宜先进食流汁,继而半流食,逐渐恢复正常。

〔现代研究〕

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急性胃穿孔,可使腹痛迅速缓解,腹膜炎体征渐趋局限,已为临床所证实。多数医家认为针刺穴位具有镇静止痛,促进穿孔粘连闭合,调整胃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近来多次有人报道,采用穴位埋藏肠线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满意疗效。并认为:对有关穴位持续性,机械性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的压力感受器,变为神经冲动传入中枢;在神经体液的调动下,作用于植物神经,提高痛感,使疼痛的耐力增加,痛觉的敏感性降低,平滑肌痉挛得到解除,从而达到止痛作用。并可促进胃蠕动,增强幽门开放,使胃排空加速,影响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分泌酸性胃液的功能减弱,胃粘膜的防御能力增加,加速溃疡面的修复。

最近,有人报道,大黄片(每片0.25g,每日3次,每次3~4片)治疗幽门弯曲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40例,治愈2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幽门弯曲菌转阴36例,占90.0%。认为大黄可能有清除幽门弯曲菌作用。亦有人采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中药如苦参、黄连、公英、白芍等组方,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其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高于60%。由此认为上述药物有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功能。

上述有关研究,可以说是为针刺及泻热解毒、通里攻下中药治疗胃穿孔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进一步研究溃疡穿孔中医中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