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地貌学辞典

湿地滩脊

书籍:地貌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天文学、地球科学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地貌学辞典》第206页(470字)

基底较浅、停积在淤泥质潮滩或海滨湿地之上的狭长带状沙脊称为湿地滩脊,又称沼泽滩脊。

在中国一般习称贝壳堤或贝壳沙堤。其组成物质主要是砂、贝壳及其碎片。

长度从数公里至数十公里不等,宽度一般介于20~300m之间,高度多在4m以下。这种滩脊通常发育在大河河口附近的滨海平原前缘,其形成与泥沙供应条件的变化有关。

由于河流改道等原因导致泥沙来源骤减,原先的淤泥质潮滩因波浪作用相对增强而侵蚀后退,滩坡加大,滩面物质粗化,从潮滩(含潮下带)中簸选出来的沙和贝壳在冲流作用下富集于高潮滨线附近形成滩脊。由于湿地滩脊多发育于高潮滩的滨线附近,因而也被作为海岸线的标志。

渤海湾西岸、江苏北部沿海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滨海平原前缘均分布有多列湿地滩脊。其中渤海湾西岸的4条贝壳堤,分别形成于距今4700~4000年、3800~3000年、2500~1100年和900年前,分别代表这4个时期的海岸线。长江三角洲南部最老的滩脊位于黄渡—桥—漕泾一线,形成于距今6800~6000年前,代表全新世最大海侵时的海岸线。

上一篇:湿地 下一篇:地貌学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