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恩复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湖北人民出版社《鬼谷子辞典》第462页(2150字)
【生卒】:1760—1843
秦恩复,清学者。字近光,号敦夫,清江苏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考取进士,后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他好读古书,曾居住在五笥仙馆,读书破万卷,读书时手不离笔。精于校勘,他校勘的书籍有陶弘景的《鬼谷子注》、卢重元的《列子注》以及《隶韵》等,当时的人称这些校刊本为“秦板”。
他与阮元关系密切,阮元担任浙江巡抚时,聘请他在诂经精舍讲学。他擅长填词,“每拈一调,参考诸体,必求尽善,无一曼声懈字”(《清史列传·文苑传三·秦恩复》),着有《享帚词》三卷。
秦恩复与人交往谦抑,从不炫耀自己的学问,所以很少人了解他。1843年卒,享年84岁,着有《石研斋集》。
秦恩复在乾隆刊本《鬼谷子》中有叙云:“《鬼谷子》,陶弘景注,三卷。阳湖孙渊如同年读道藏于华阴岳庙时所录本也。乾隆丁未,恩复与渊如校书于文源阁,暇日出以相示,计欲付梓,旋以乞假归里不果。戊申冬来京师,因取而校之。按:鬼谷子不知何人,《道藏目录》云:‘姓王名诩,晋平公时人’。《史记》云:‘苏秦师事鬼谷先生’。《拾遗记》则以‘鬼谷’为‘归谷’,盖归、鬼声转。《尔雅》曰:‘鬼之为言归也’。其谓苏秦托名鬼谷者,以《史记·苏秦列传》有‘简练以为揣摩,期年揣摩成’之语,而《鬼谷子》适有《揣》、《摩》二篇,遂附会其说,实无所据。或云:‘周时豪士、隐于鬼谷者近是’。书凡三卷,自《捭阖》至《符言》凡十二篇,《转丸》、《胠箧》二篇旧亡。又有《本经阴符》七篇,及《持枢》、《中经》共二十一篇。考《说苑》、《史记注》、《文选注》、《太平御览》、《意林》诸书所引,颇有数条,为今书所不载,或文与今本差异。则知书之脱佚,不仅《转丸》、《胠箧》二篇也。是书不见《汉志》,至隋唐始着录,《隋书》作三卷,《旧唐书》、《新唐书》皆作二卷,又作三卷,直题曰苏秦撰。《史记索隐》引乐壹注云:‘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然《汉书·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二篇,使假名鬼谷,何以班固略而不注也。柳子厚尝讥其险戾峭薄,妄言乱世。今观其书,词峭义奥,反覆变幻,苏秦得其绪余,即掉舌为纵约长,真从横家之祖也。至注《鬼谷》者,旧有乐壹、皇甫谧、陶弘景、尹知章四家。陶注至《中兴书目》始见。乐注,《文选注》中一引之,《太平御览·游说部》所引注皆与陶注不同,意亦乐氏注也。今藏本不着注者名氏。渊如据注中有元亮曰云云。元亮为陶潜字,弘景引其言,故去姓称字,断为陶注。恩复按《中兴书目》、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钱遵王《读书敏求记》皆称陶弘景注,则知陶注自宋迄今犹存。《鬼谷子》世多有其书,而陶注不传,向非《道藏》所存,则亦终湮失矣。恩复因刺取唐宋书注所引校正文字,一二旧注亦掇而存之,附于本文之下,其或他书所引,本文今本不载,及称鬼谷事迹足相考证者,并附录于后,以备观览焉。乾隆五十四年八月朔日书。”同时,秦恩复还写有《鬼谷子篇目考》。后来秦恩复又在嘉庆刊本《鬼谷子》“序”中云:“《鬼谷子》不见于《汉志》,至隋唐始着录。新、旧唐书皆以为苏秦撰。然《汉书·纵横家》别有《苏子》三十二篇,其文与鬼谷不类。使苏秦托名鬼谷,班固何以略而不注?陆龟蒙以鬼谷为王诩。王嘉《拾遗记》以鬼谷为归谷,盖归、鬼声转。《尔雅》曰:‘鬼之为言归也’。其谓苏秦假托者,以仪、秦师事鬼谷。而《史记·苏秦传》有简练揣摩之语,鬼谷书适有《揣》、《摩》二篇,遂附会其说,实无所据。或云周时豪士,隐于鬼谷者近是。书凡三卷,自《捭阖》至《符言》十二篇,《转丸》、《胠箧》二篇旧亡。又有《本经》、《阴符七术》及《持枢》、《中经》共二十一篇。柳子厚尝讥其险戾峭薄,妄言乱世。今观其书抉摘幽隐,反覆变幻,苏秦得其绪余,即掉舌为从约长,真纵横家之祖也。考《说苑》、《史记注》、《文选注》、《意林》、《太平御览》诸书所引,或不见于今书,或文与今本差异。盖自五季散乱之后,传写渐失其真,陶阴帝虎,讹脱相仍,不仅《转丸》、《胠箧》也。注《鬼谷》者,旧有乐壹、皇甫谧、尹知章三家。乐注一见于《文选注》中,《太平御览》数条,亦不着注者名氏。《中兴书目》始列陶弘景注,晁、陈二家继之。贞白生于萧梁,书乃晚出,读者不无然疑。同年海宁周耕厓孝廉以注中多避唐讳,断为是尹非陶,词颇博辩。然亦凭虚臆言,绝无左证。唯马贵与《文献通考》于陶注下云:‘《唐志》以为尹知章注,未知孰是’。则在宋时已两存其说。幸赖华阳真逸之名,得藉收于《道藏》,无论为陶为尹,皆可决其非宋以后之书矣。是书刻于乾隆己酉,仅据孙渊如观察华阴岳庙所录本雠校刊行。卢抱经先生重加勘定至再至三,最后邮示述古堂旧抄,始知《道藏》所存,讹脱正复不少。读书固难,校书亦不易也。因重付剞劂,一以钱本为主。其有钱本所无而藏本所有者,审其异同,互相考证。又刺取唐宋书注所引旧注,掇而存之,附于本文之下。其或今本亡佚,别见他书,及称鬼谷事迹足资参考者,附录于后,以备观览焉。嘉庆十年乙丑八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