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青年读书辞典

《呐喊》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361页(1425字)

【着者】:

短篇小说集。

鲁迅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本书为鲁迅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他1918年至1932年创作的《狂人日记》、《孔乙己》等14篇小说。

作品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

题作《呐喊》在于“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为革命者的战斗助阵。小说着重于揭示小生产者的思想弱点,通过对病态社会和病态人物的解剖,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历史任务。

第1篇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作品通过一个受迫害而患精神病者的心理活动的描绘,表现了“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主题。

出现在作品中的“狂人”是一个目光敏锐,敢于抗争的民主主义者。

他认识到长期以来的社会历史是一部血淋淋的“吃人”的历史,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封建制度烈火般仇恨的感情,是一篇反封建的宣言书。《药》写的是革命者夏瑜壮烈牺牲和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的故事,展现了革命者和落后群众的双重悲剧。

《风波》通过在偏僻山乡关于一根辫子的去留问题,反映张勋复辟引起的一场社会风波,解剖了农民的愚昧和麻木。《故乡》通过闰土这个被苦重生活压碎了的形象,展现了近代中国农村急剧破产的凄凉图景。

《一件小事》颂扬人力车夫的高尚品格,批评知识分子偏狭自私的思想弱点。《孔乙己》和《白光》通过旧知识分子的生活悲剧,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戕害。在鲁迅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阿Q正传》。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小镇未庄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落后不觉悟的贫苦农民典型,展示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揭示了民主革命中农民问题的症结。

《阿Q正传》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成为中外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品。阿Q的艺术形象,也成为世界文学艺术中的不朽典型。其它小说如《端午节》、《》、《社戏》、《头发的故事》等从不同侧面描绘了中国廿年代的城乡生活、风土人情和人物命运。

在《呐喊》中,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占大多数。

这些作品描绘了农民贫困悲惨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善良朴实的性格和麻木无知的弱点,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十分突出地强调了小说“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目的,显示了深刻的时代性和思想性。《呐喊》显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

茅盾曾指出,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狂人日记》是日记体,《阿Q正传》采用章回式,《社戏》近似散文小品,形式多样,运用自如。在人物塑造上,鲁迅采取“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进行概括与提炼,闰土,阿Q,孔乙己等都是许多同类型人物精神特征高度典型化的结果,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在结构上,情节单纯、简明,按照人物性格的发展组织情节,常常将人物的一生或一段经历压缩在一个或数个场面中完成。

在表现上,采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手法,以极简练朴实的笔触描画人物和事件,如《孔乙己》只用咸亨酒店的两个场景叙述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故乡》只用几个片断回忆就叙述了闰土的主要经历。在语言上,鲁迅第一个使用白话创作小说,他洗练、幽默、冷隽、峭拔的语言风格,极大地提高了小说表现生活的能力,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道路。

《呐喊》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为我国现代小说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