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青年读书辞典

《生死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381页(1226字)

【着者】:

长篇小说,肖红着。

肖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是在鲁迅帮助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小说由鲁迅作序编入《奴隶丛书》,1935年出版,为肖红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小说之一。

鲁迅给予很高的评价:“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小说描写了东北某地农村农民贫困而愚昧的生活,他们的觉醒和斗争。20年代初期,哈尔滨附近的一个村庄,田园荒芜,满目凄凉。广大农民仍然处在地主、军阀的严酷统治之下,在灾荒、饥饿和瘟疫的不断侵扰中拼命挣扎。

刘二爷乘人之危,高利盘剥,加收地租。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佃户,在赵三和李青山的组织下秘密成立“镰刀会”聚众抗租,由于组织不善,不久这场自发的斗争便归于失败。

地主老财变本加厉,强收地租,遭到镇压后的农民从此心灰意冷,十分沮丧。后来瘟疫流行,村里每天都能听到送葬的哭声,村外新坟累累,尸横遍野。在生与死的挣扎中,赵三的儿子平儿和又一代人长大了,他们依然因袭着父辈们的艰难重担。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一面人们从未见过的血红的太阳旗在村头飘起,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这片饱经忧患的土地。

日本鬼子一面宣传“日满亲善”,大肆推行奴化教育,一面又在村里烧杀奸掠,无恶不作,农民的处境更加悲惨。李青山不甘作奴隶,领导青年们成立“革命军”和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血的教育面前,民族的意识觉醒了。李青山和平儿率领的军队被日军打散后,他们决心改变策略,重整旗鼓,投入新的战斗。

人民的抗日力量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与日俱增,性格刚强的王婆,在儿女牺牲后,自己也投身于抗战的行列,一向落后胆小的二里半交出了唯一的财产加入了抗日的队伍,在“镰刀会”失败后一直萎靡不振的赵三也发出了“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呼声。在李青山的带领下,农民们自觉投奔人民革命军,一场殊死的民族大搏斗就要展开……。

《生死场》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东北沦陷前后广大农民在封建地主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的苦难生活,展示了他们的觉醒和奋起。它的出版,“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的惊动”,它显示了作者的杰出的创作才能,展拓了新的题材领域,开了抗战文学的先声,是左翼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

作为代表作《生死场》集中体现了肖红创作上的一些特色:整部作品情节淡化,没有一个贯串始终的完整故事,只是若干生动现实生活画面的描绘和组接,显示着一种洒脱和自由的风格;无论是人物心理刻画还是环境场景描写,笔致细腻、柔美,书中一些东北风物的描绘,精致优美,读来亲切动人。这部小说在思想和艺术上也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在内容上过多也过分地渲染了农民的愚昧和落后,结构比较松散,人物性格不够鲜明,语言上认真琢磨不够,有明显的欧化痕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