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青年读书辞典

《荒原》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478页(850字)

【着者】:

歌。

托·史·艾略特着。艾略特(1888-1965),英国现代诗人、戏剧家、评论家,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出生于美国。

《荒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后期象征主义的经典作品,被西方评论界认定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全诗分为5个部分:《死者的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

其基本主题是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西方世界的危机,宣扬只有宗教才能使这个荒凉、混乱、腐败透顶的社会得到新生。作者广泛地运用了典故和有关寻求圣杯的传说,企求得到起死回生的神力,并以此构成了一幅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的图画,深刻地表现了20年代西方知识分子对现实生活的失望情绪。作者在诗中把当时西方社会比作是一个丑恶、肮脏和阴森可怖的地狱,一切都笼罩在死气沉沉的悲观气氛中,居住在这里的人由于缺乏信仰而变得贪婪狠毒、卑劣猥琐、荒淫无耻,深陷在泥潭里不能自拔。人们在其中看到的是无尽的灾难、痛苦和绝望,世界在不停地崩溃、腐烂和消亡,人们只有向上天忏悔,雷霆才会宣示“荒原”复苏的信息。艾略特在政治上属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右翼,他自称是一个“保皇党”,因此,在诗中把救世主不能来临的原因归结为“山那边”爆发了革命运动,并诅咒革命对西方文明的“破坏”。但艾略特以诗歌的形式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贫乏和道德堕落给以可感的形象描写,可以说是对传统诗歌题材的一个突破。《荒原》在艺术技巧上强调把思想、意象、情景、事件、掌故、引语等搭配组成一幅图案,使之成为一种表达“特殊情绪”的公式。诗中的各部分虽然缺乏逻辑联系,但暗示性特别强,故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荒原》在语言上刻意追求新奇的比喻,用典广泛而生僻,全诗涉及到6种语言,摘引了56部作品中的句子,加上作家有意生造的词汇,这使得诗歌晦涩艰深、难以索解。艾略特的诗风被西方的崇拜者们奉为“高雅文学”的典范而风靡一时,40年代以后其影响消褪下去,诗人的晚景也比较冷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