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动现象
书籍:文艺心理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396页(458字)
格式塔心理学术语。在特定的条件下(适当的时间间隔),两个连续出现的静态物体,使人感到是一个连续运动的动态物体。又称Φ现象,频闪运动。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对此作了细微的定量研究,发表了《似动视觉的实验研究》(1912)。他发现,似动现象中刺激物的各部分是静止的,而整体上却产生了动感。韦特墨和柯勒、卡夫卡进一步研究似动现象,认为这是大脑中第一兴奋和第二兴奋之间产生的刺激印象的融合而造成的。霓虹灯、电影和电视就利用了这种现象的原理。格式塔心理学关于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的命题由此得到证明。后来,韦特墨的学生阿恩海姆将似动现象引入视觉艺术的研究之中,认为似动现象来自于鉴赏者大脑活动和艺术作品的力的结构之间呈现出的一种“场”的效应,使静止的艺术作品中出现了一种“方向性活力”,从而产生了动感。另一个格式塔心理学家库特对似动现象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与归纳了多种似动现象和似动现象产生的规律,被称之为“库特似动规律”。似动现象的研究对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形成有着基础理论作用。
上一篇:完形趋向
下一篇: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