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动力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47页(825字)

中国近代文论中有关美感的功能和艺术教育的论说。

出自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是活动的源泉。梁启超所说的“趣味”,指的是“快乐”、“乐观”、“有生气”(《学问之趣味》),是一种超功利目的美感愉快。梁启超在《美术与生活》中,把趣味的“源泉”归结为三个方面:①“趣味”产生于“对境之赏会与复兴。”审美主体与客观环境相接触或回忆时,领略“趣味”,即趣味之产生于审美主体对环境审美态度。②“趣味”是“心态的抽出与印契”。指由心理宣泄而获得“趣味”。③“趣味”来自对“他界之冥构与蓦进”,指通过虚构想象创造一种理想境界而获得趣味。以上三种趣味,前二种是由现实美引出的趣味;后一种是由理想美引出的趣味。

梁启超的“趣味”实际上指的就是美感。

他在《美术与生活》中又说:“‘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去,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趣味来源于美这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故而它是“生活的原动力”。梁启超又认为,趣味存在善恶美丑问题,因此不能不辨,要将趣味引向善的美的方面,故提倡“趣味教育”以推动人类进步。梁启超列出了四项培养高尚趣味的途径:劳动、游戏、艺术、学问。他最看重艺术教育。在《美术与生活》中,认为文学、音乐、美术是进行趣味教育的“三种利器”。

在劳作、游戏、学问的活动中所产生的趣味是短暂的,艺术家却能将这种一闪即逝的趣味紧紧抓住,变成艺术的“客观存在”,可以随时“再现”。同其他活动相比,艺术是永恒的普遍的,能打动人的心灵也最为集中有力,所以梁启超称之为“法宝”、“权威”。

梁启超将趣味作为生活的原动力,把“美”看作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要素,带有唯心主义的倾向;他将艺术的本质和作用主要归结为趣味(美感)也是片面的。但他有感于中国缺乏美感教育,而提倡“趣味教育”、“艺术教育”、“美术教育”,在近代却具有深远影响。

上一篇:三竹说 下一篇: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