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心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53页(742字)

欣赏过程中由期待、预测、担忧、屏息等组成的欣赏主体的心理活动现象。

一般出现在对于叙事性作品的阅读和观赏过程之中。其出现,有以下两个原因:①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引人入胜的描写和不可预测、难以把握的走向。在叙事性作品的内容中,作家引发悬念心理的坚实基础,首先是从道德上唤起读者的良知。

为此他最少提供纯洁的好人和万恶不赦的坏人等两大形象序列,让好人在毫不知情的境遇中遭受即将面临的灭顶之灾,或者是好人明白了坏人的圈套以后,面对强大的对手和不可预知的命运所做的英勇且困难的反击。

其次,就要依赖叙述手法的高明,作家必须不断地设置伏笔、扣子,虽有一连串的照应和解扣,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永远没有完结;与此同时,还要穿插许多误会、巧合,把好人、坏人两大序列之外的第三者也卷进来,形成多重复杂且饶有趣味的线索,让读者步入迷津,但隐约又有一条小径在他面前闪现。例如大仲的《基督山伯爵》和今天的许多警匪、凶杀电影,都是以此招徕读者和观众的。②欣赏者必要的兴趣和整体生命力的投入。对于没有将精力或兴趣投注在叙事性方向的欣赏者来说,情节再跌宕,线索再复杂的作品毫无意义。

因为,悬念心理的引发和持久,最终要通过欣赏者的内在活动来体现。从欣赏者方面说,他只有逐渐钻进作品预设的圈套,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担忧时,才可能有环环相套的探索性期待、预测、屏息等心理现象的发生。在欣赏过程中能否产生悬念效应,是衡量一部叙事作品是否具有艺术魅力,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悬念对于艺术欣赏的意义就在这里。

但是,悬念心理不是衡量艺术佳作的唯一标准。那些没有深厚的生活内容,难以激发欣赏者美感,无法使人获得震撼心灵的生命体验效果的作品,技巧再完美,悬念感再强,也不可能走进一流艺术的行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