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湖北人民出版社《四书辞典》第593页(837字)
周王室和一些诸侯国的史官都着有《春秋》。《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朱熹《孟子集注》:“记事者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此鲁之《春秋》,乃鲁国当时的史书。
此外还有《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等,秦、汉以后的史书,也有以“春秋”命名的,如西汉陆贾着《楚汉春秋》、东汉赵晔着《吴越春秋》、北魏崔鸿着《十六国春秋》等。②现存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为后世编年体的滥觞。
亦称《春秋经》。《汉书·艺文志》着录《春秋》古文经十二篇、今文经十一篇。相传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写的《鲁春秋》,并参考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修成。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凡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共二百四十二年。内容为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如朝聘、会盟、战争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日食、地震、水灾、旱灾、虫灾等。记事极简,每条最多不过四十余字,最少仅一字。
《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孔子作《春秋》,目的在于惩恶而劝善,所以“《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其文有褒贬之义,即所谓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史书编纂及文学创作起到过极为深刻的影响。《春秋》问世后,出现过几部阐述其经义的传,今存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着重于史实的叙述,而后二传则偏重于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初《春秋》经文与三传分列,后世学者分经文之年于三传之首,故今已不复有单独流传的《春秋经》。本为史书,自西汉以来,被儒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一。后人以此书记事所包括的时代,称为春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