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两个战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外关系史辞典》第252页(704字)
指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担负作战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军队担负作战的敌后战场。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力,国民党抗日也比较积极。在正面战场作战的国民党军队共约200余万人,曾先后进行了平津、淞沪、晋北、徐州及保卫武汉等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斗的重大胜利。
由于敌强我弱等原因,从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日军占领了北平(今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半壁河山沦于敌手。但是,正面战场仍是抗击日军的主要战场,它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配合下,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1938年10月后,国民党政府逐步采取积极反共、消极抗战的方针,以致到1944年4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占领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大片国土,使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大部沦陷。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大体经过了3个阶段,1937年9月至1940年为第一阶段,在取得平型关大捷后,又配合正面战场进行了保卫忻口和太原的战斗。
后来就以主要力量开创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威胁日军后方,并积蓄和发展了人民抗日力量。1940年8月至10月,发动了百团大战,歼灭日、伪军4万余人。
1941年至1943年秋为第二阶段,主要是克服严重困难,保卫和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1943年秋至抗战胜利为第三阶段,主要是恢复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从1944年起,并逐步将游击战转变为运动战,后来逐渐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在八年抗战中,人民军队共歼日伪军170余万,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发展到120多万,民兵220万,建立了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95万多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