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外关系史辞典

威海卫炮台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外关系史辞典》第266页(542字)

清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港的防御体系。

威海卫(今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北岸,介于烟台成山角之间,与旅顺口隔海相对,同为拱卫渤海的锁钥。1398年(明洪武三十年)为防御倭寇袭扰,在此设卫,故名。威海卫港三面环山,南北两岸如两巨臂斜伸入海,港作半环形,南北长约五浬,东西宽约四浬;刘公岛横亘港前,其南有日岛,西有黄岛,形成海上天然屏障,形势极为险要。1875年(光绪元年)李鸿章等建北洋海军之始,即选中威海卫为海军基地。

建港工程从1887年全面开始,建有北洋水师提督署(设刘公岛),弹药军械库、制造局、水师公所、水师学堂、兵营、铁码头、船坞、水雷营、医院等设施。为保卫基地,在港南北两岸和刘公岛、日岛上均建有新式炮台,配有新式大炮:南岸建海岸炮台3座,备炮14门,陆路炮台3座,备炮18门,称南帮炮台;北岸建海岸炮台3座,备炮16门,陆路炮台2座,备炮6门,称北帮炮台;刘公岛建炮台3座,备炮21门;日岛炮台备炮8门。甲午战争爆发后,又在南北两岸增设临时炮台多座。炮台由德国人汉纳根设计,所配大炮100多门绝大部分为德国克虏伯工厂出品。1895年1月,日军进攻威海卫,驻守炮台的清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因无后援终陷敌手,部分炮台被清军自爆以免资敌。

上一篇:虎门炮台 下一篇:中外关系史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