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那提耶夫
书籍:中外关系史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外关系史辞典》第889页(649字)
沙俄侵华外交官。
一译伊格纳切夫。原为沙俄侍从武官、步兵少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乘机扩大对华侵略。1859年(咸丰九年)3月伊格那提耶夫奉派来华执行普提雅廷“建议”(参见“普提雅廷”条),率领军官5人与“军援”物资380车,口称帮助中国训练军队,实欲控制中国军权,为清政府拒绝。伊氏乃改以外交代表身份于6月抵达北京,其后由沙俄外交部授予公使衔。7月10日,清政府派总管内务府大臣肃顺与之会晤,表示中俄之间已无未了事宜,请其返国。
伊格那提耶夫立即对中国进行武力恫吓,并于次日向清政府提出《补续和约》6条,公开要求索取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妄图把兴凯湖大部与绥芬河流域全部割去。扬言“不论中国愿意与否”,俄国“仍然自己定界立碑”,遭清政府拒绝。9月1日,伊又提出照会,表示俄国能“补济”清政府在与英法战争中之危难,清政府仍予驳斥。
沙俄在黑龙江准备向中国发动进攻的同时,又令伊格那提耶夫乘英法联军扩大进攻时再以“调停人”身份从中渔利。
1860年5月21日,伊格那提耶夫向清政府提出讹诈,如不答复其要求,则将与英、法联合进攻,清政府仍不予置理。伊即赴上海,与英法使节勾结,密告北京与津、沽一带防守情报,怂恿英法联军攻下天津,进军北京。
英法联军陷北京后,他再以“调停者”自居,诱迫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事后,以“调停有功”,胁迫清政府按其一手炮制的“草案”,于11月14日签订《中俄续增条约》(即《中俄北京条约》)。1861年调回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