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外关系史辞典》第361页(1786字)
整个70年代,苏联在邻近中国东北、西北、华北、西南等方面建立了一道反华军事包围圈。
中苏关系严重恶化。1979年中国向苏联建议,为改善两国关系举行谈判。当年9月27日-10月12日两国代表团在莫斯科举行了5次预备性会议,由于苏联出兵入侵阿富汗,中国宣布谈判中断。1982年3月,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讲话,表示要改善中苏关系。
后经双方磋商,决定举行两国副外长级谈判。1982年10月举行了第一轮谈判。谈判中,中方提出,中苏关系要正常化,必须消除3大障碍,即苏联必须减少在中苏边界的驻军;不再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和必须从阿富汗撤走苏联军队。苏联借口这涉及所谓“第三国”问题,予以拒绝。
以后,两国副外长级谈判继续轮流在北京与莫斯科举行,未获进展。
1984年9月21-22日中苏两国外交部长吴学谦与葛罗米柯,在联合国第三十九届会议期间举行了多年来的第一次正式会见,双方交换了意见,互相表达了改善两国关系的愿望。同年12月21日-29日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访问了中国,与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举行了会谈,就发展两国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合作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就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和成立中苏经济、贸易、科技合作委员会协定达成了协议;双方还同意于1985年上半年签署中苏1986-1990年的5年经济贸易协定。这也是中苏两国领导人多年来第一次的会晤和第一次达成的几个协议。
1985年3月12日,李鹏副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契尔年科的葬礼,并向苏共新任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转达了胡耀邦总书记的祝愿,表达了中国对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视。1985年10月10-18日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主席托尔库诺夫率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团访问中国,两国领导人表示,今后应该发展两国关系中的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1986年3月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第二次访华,签署了两国关于相互派遣工程技术人员条件的议定书等。从以上一系列的互相接触,中苏两国在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已有改善,但是两国副外长级关于边界问题的谈判虽然继续进行,却无进展。
两国关系仍未进入正常化阶段。1986年7月28日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讲话,表示苏联愿意同中国认真地讨论建立睦邻局势的补充措施问题,并表示两国的界河可按主航道来划分中苏的边界线;又说,苏联正同蒙古研究从蒙古撤军问题,同时宣布在年底前从阿富汗撤出6个团的兵力等等。
于是中苏两国于1987年2月在莫斯科恢复边界谈判,8月在北京举行第二轮谈判,对中苏界河的划界,原则达成了协议。1988年1月、4月、10月又举行了3轮谈判,双方对中苏边界东段大部分地段的边界线走向取得了一致意见,双方还讨论了西段边界线问题。
两国在1986年下半年分别在列宁格勒和上海开设了总领事馆。
1987年5月11-15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访问了苏联,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会见,出席了中苏科技合作委员会例会,并与苏联签订关于在中国新建和改建工业及其他项目的经济与技术合作协定。同年10月与12月苏联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罗高寿先后两次来华,与吴学谦外长进行会谈。到1988年,由于苏军已在阿富汗撤军,苏在蒙古的驻军也已大部分撤退。
因此中苏双方就对剩下的柬埔寨问题,进行了会谈。1988年8月中苏两国副外长田曾佩和罗高寿在认真、坦率、求实的气氛中就双方努力促使越南尽早从柬撤军等问题在北京会谈了4次,同年9月钱其琛外长和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在纽约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会晤,次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柬埔寨问题是中苏关系中最主要的障碍,现在出现了一些有利于障碍消除的迹象,中苏外长会晤是朝着中苏高级会晤前进了一步。
同年12月钱其琛外长访问了苏联,双方并对柬埔寨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决定在1989年上半年举行中苏最高级会晤。钱外长宣布:中苏两国今后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既不是回到50年代的结盟关系,也不是象过去曾有过的对抗关系,而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关系。
钱外长并声明:中苏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会损害两国同第三国的关系,并将有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与稳定。1989年5月15日,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北京,中苏两国宣布了关系的正常化,中共与苏共也恢复关系。